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出自《灵枢·本输》。
曲池穴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曲池穴示意图
曲池穴曲池穴是以穴位所在位置的解剖特点命名的。当弯曲肘臂时,在肘窝外侧端出现一个凹陷,形似水池,故名曲池。
有些穴位的定位必须使身体处于一定的体位,如取委中穴,必须弯曲膝关节,穴位恰好位于腘窝的正中。取曲池穴的时候,《针灸甲乙经》说要“以手按胸取之”,就是弯曲肘臂,穴位就位于肘部外侧端的凹陷处。(见图)
主治病症
1.解表散邪:外感风寒、风热等表证。
2.清热消肿:牙痛,咽喉肿痛。
3.祛风止痒: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丹毒。
4.调理肠腑:腹痛,吐泻,痢疾。
5.疏经通络:上肢不遂,肩不举。
曲池穴治疗病症广泛。《马丹阳天星十二诀》说:“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基本上概括出了曲池穴的定位和主治特点。
1曲池穴是治疗感冒的常用穴,可以配合合谷、列缺、大椎等。感冒一般以发热为特点,《黄帝内经》称之为“热病”,又叫做“伤寒”,而伤寒指病因,结果还是发热,所以《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提到感冒,往往会想到病毒或细菌,治疗上要抗病毒或杀菌,这是现代医学的思维。从中医角度而言,这类病症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正与邪两个方面,正指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指致病因素。病毒等微生物之所以能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关键还在于体内的正气是否强大,《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了人体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外在天气的寒冷或酷暑,只是诱发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除了天气变化,心情也是影响抗病力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有个研究,处于热恋中的人们很少感冒,而失恋的人则很容易感冒,道理很简单,愉悦的心情可以增强人体抗病力,而忧思伤悲等负性情绪则会使抵抗力下降。《素问·刺热论》是采用针灸治疗热病的专篇,在身体上扎几根针就能治疗感冒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增强人体抗病力,通过人体自身的力量杀灭致病微生物。
2曲池穴也是治疗上肢疾病的常用穴,如中风半身不遂、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等。金元时期的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所编著的《通玄指要赋》中说:“但见两肘之拘挛,伏曲池而扫平。”
3曲池穴也是治疗多种皮肤病的要穴,常配合合谷、三阴交、血海等穴位。瘙痒是许多皮肤病的共同病症,也是烦扰病人的主要症状。相声名家马三立有个叫《祖传秘方》的段子,说有人卖专治皮肤病的祖传秘方,买回家来一看,里面就两个字“挠挠”,故事无非是说瘙痒没有好办法。从中医角度看,血中有风是瘙痒症的主要病机。针灸止痒的效果很好,取合谷、曲池理气,三阴交、血海活血,共凑活血祛风之效,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治灭”的理念。
4曲池穴还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可以配合手三里、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根据《灵枢·经脉》记载,手阳明大肠经脉病候中没有大肠的病症,这是因为手阳明大肠经以治疗经脉外行线上的病症为主,治疗大肠腑病则以上巨虚(大肠的下合穴)为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然而,根据《甲乙经》记载,温溜穴主治“肠鸣而痛”,手三里主治“肠腹时寒”,都是对《内经》的发展。近些年来,也有许多独取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治疗大肠病的报道。如点刺商阳放血治疗慢性结肠炎、结肠手术后大便功能紊乱、便秘、腹痛,按压手三里治疗肠痉挛,针刺曲池穴治疗细菌性痢疾等。这些事例表明,手阳明大肠经的一些穴位对大肠病也十分有效,值得重视。
附:古代文献节选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瘈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玉龙歌》:伛补曲池泻人中,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
《席弘赋》: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胜玉歌》:两手痠痛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顒。
《杂病穴法歌》: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图说穴位》以针灸临床常用穴位为主,每个穴位一期,内容包括定位、穴名含义、主治作用及治疗方法。本系列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