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马拉维,贫穷国家的幸福一面

世界说

肖恩

发自马拉维利隆圭

马拉维,位于非洲南部,和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湖(MalawiLake)同名同根。我计划11月末到访这个南部非洲的小国,行前查阅资料,除了殖民时代的历史、极度贫困、世界最贫穷国家、重债务国、高失业率等等,还有马拉维湖绚烂的风光。带着些许不安和激动,我踏上了南飞的航班。

首都国际机场的拖拉机和错误百出的中文字幕

谈到首都国际机场,脑海中浮现的是高大上的画面,毕竟这是一国的门户,总不能差点儿意思。不过,马拉维的门户,首都利隆圭国际机场(LilongweInternationalAirport)恐怕要对不起“国际”这两个字。当地朋友自嘲道“利隆圭机场虽达不到国际化标准,航线也不是很多,但好歹是首都唯一的机场,我们就加了个international”。

的确,在相当于国内县市级机场规模的利隆圭机场,每天中午可同时集齐非洲三大航空巨头——埃塞俄比亚航空、肯尼亚航空和南非航空的航班。这场景,恐怕国内鲜有县市级机场能做到的。不过其他时候,机场就冷冷清清的了。

△停靠在利隆圭国际机场的非洲三大航空巨头

这座机场又名为卡穆祖国际机场(KamuzuInternationalAirport),以开国总统名字命名,是马拉维首都的空中门户,也是我认识马拉维的起点。

飞机准备降落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机场周围的农田里,拖拉机在红土地忙着耕地。飞机停稳后,舷窗外是一台挂着行李拖车的拖拉机。没错,就是农田里耕地的拖拉机。把临近和我们航班上的行李装好后,运往不远处的航站楼。

△在首都机场搬运行李的农用拖拉机

以后别人再问我的行李怎么托运,我可以骄傲的回答“搭民航、坐砖机”。作为农用工具,拖拉机不仅能在耕地间歇,还能偶尔跑到并不繁忙的国际机场,当行李搬运工。

这个有“非洲温暖之心”(theWarmHeartofAfrica)之称的国度,海关入口的电视机循环播放着旅游宣传片。有趣的是,片子使用中文字幕。但不知是用了坑人的翻译软件还是请了术业不精的马国“汉语达人”,明显不通顺。鉴于海关重地,谢绝拍摄。

携带巨款的“老外”挤小巴士、逛菜场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到了新国家,头等大事就是换钱。于是,我手里突然就有了几十万。按现行一美元可兑换七百多当地币的汇率,每个来这儿的老外,都轻松摇身变成百万富豪。

其实对比一下,马拉维克瓦查比我们熟知的韩元要值钱(1美元约多韩元)。不过,与韩元动辄一万和五万大钞不同,马拉维克瓦查最大面额为元,直到12月中旬才推出元大钞。

我认为,钞票面额止步于此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人收入整体较低,低收入人群极多。月薪三四万克瓦查(约-人民币)是普遍存在。想象一下,如果原本月薪是三四十张千元大钞,突然变成三四张万元大钞,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了解当地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当地餐、坐当地车、逛当地菜场。于是,在利隆圭街头,一个中国人挤小巴士、坐摩的。在通勤期间,我发现大家用到最多的是五十、一百和两百元三种纸钞。看来,虽然当地薪酬不高,但交通费还是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菜场的一些价格令人乍舌。一瓶啤酒约-克瓦查,红牛饮料也差不多这个价,相当于普通人一天或半天的薪酬。换种方式理解,相当于大超市三袋克的面包,或者两袋克装的本地大米。

显然,啤酒、红牛饮料这些已成为奢侈品了。直到周末,一些小有资本的当地人,常约上三五好友,一人买上一瓶啤酒,足够聊上一夜。不过,轻易不再添一瓶要花掉一天薪水的啤酒。

没有玉米,你就死定了!不,我们还有芒果

在包括马拉维在内的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玉米作为主粮的地位,堪比国家战略物资。

在马拉维,不论是城里的上班族还是政府高官,总会在老家弄一块地,种上玉米,作为家里的口粮。在村子里,最常见的是玉米面磨坊。老百姓把玉米粒磨成面粉一样,制作南部非洲的国民食品——希马(Hsinma)。

希马的制作做法是,将玉米面不断混在热水,不断搅拌至半凝固状。吃的时候,用手捏成小块,佐以咸豆子、野菜,有点儿钱的还可以配点儿小咸鱼、鸡肉或牛肉,带一些汤汁。这样一道饭菜,足可以一周七天、一天三顿,周而复始。此外,希马还可以配上牛排、土豆炖茄子,妥妥的高大上。

△南部非洲国民食品希马

“吃饭一棵树”,在非洲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在马拉维农村,没钱买玉米面或者遇到灾荒颗粒无收的老百姓,只要找到芒果树或香蕉树,摘上一些芒果喝香蕉,吃上几个,营养丰富还充饥,剩余的还能拿到市场去换些钱。

总之,只要想办法,还是饿不死的。

因为没电,早睡早起和半夜起来学习

还记得大学宿舍定点拉闸熄灯,让大家早早睡觉吧。

在马拉维,缺电是很严重的全国性问题,从一个侧面,也是让全体国民在这一方面实现平等。因为,无论是富人区还是贫民区,分区分时供电、定点断电是铁的纪录。在电力公司的网站和贴在水电费缴费处的告示里,写满了各地区区供电和断电的时间,让大家安排好日常的工作。

在农村,贫穷和富有不是体现在有没有电,因为多数村庄都没有市电接入。有的虽接入了市电,但经常性的断电使得电线杆更像是个摆设。因为没电,广大农村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健康生活节奏。

在城里,由于电力短缺,路灯成了少数路段才有的装饰品,多数时候还不亮,通往机场的道路亦然,而一些连接首都和其他主要城市的国家公路,没有路灯已是常态。

在首都,我也跟着当地人的生活节奏,早睡早起。一直载着我到处跑的司机师傅讲到,有时候电力公司半夜供电,学生会半夜爬起来再看会儿书。由于停电,学校上课时间一般从一早的七点持续到下午三四点钟,充分利用太阳光。

吃肯德基却很少刷Wi-Fi

在马拉维,全国仅有两家肯德基,分别在首都利隆圭和第一大城市布兰太尔。有趣的是,这里肯德基有接受电话预定,送餐到家的宅急送服务。

△位于利隆圭的肯德基

△肯德基的宅急送摩托车

肯德基的标配——鸡腿、鸡翅、汉堡、甜筒、嫩肉卷和全家桶,不过显然没有国内肯德基开发出那么多产品。

在固网还并不完善的马拉维,肯德基餐厅里提供了Wi-Fi服务。不过我看到,当地人更习惯聚在一起边吃边聊,偶尔拿出手机,更多的是拍照留念。估计当地社交软件还没有那么发达,大家更愿意面对面的交流。

从马拉维西部边境到东部马拉维湖畔,从北部山区到南部乡村。贫穷国家马拉维是多面的。城市里整洁的道路,贫穷但不失彬彬有礼。即便是陌生人,见面也有热情问候。吃到美食,喝点啤酒,在周末陪伴家人,这就是马拉维人最朴实的幸福。

END

责任编辑

李晓萌

版面编辑

李晓萌

新浪微博

世界说globusnews

知乎机构号

世界说

版权声明

稿件视频均为世界说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nmg.com/wazlyy/10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