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医生姜孝德,这是我从医学院校毕业两年后再一次系统的学习解剖,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如果说这紧锣密鼓的7天5夜“3D解剖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培训涵盖了大学、研究生8年所学的骨骼、肌肉部分的课程也并不为过。
7天5夜每天9小时的3D解剖精讲课程让我们学完了页的解剖书,书上每一页都几乎落满了笔记,脑袋也被大量的知识点所占满。人最怕的是改变,但正确的改变却能使人走向成功。学习意识被转变强化、专业知识被拓宽丰富、专业思路被打破更新。7天后,所有学员都有了质的飞越。
这两年间,我经历了从学生到医生的过度,也经历了从懵懂到成熟、从开始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下面我就从一个医生的个人角度简单谈一谈这次解剖盛宴的过程与感想。仅为个人观点。
我这辈子最崇拜两种人,一种是英语特别好的;另一种是解剖特别好的。而两者兼有者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老天待我不薄,幸运的是这两者兼有者目前我都遇到了,并成为了我的老师,还远不止一个。
一个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牛文民博士;另一个就是中国好脊柱讲师团副团长吴振巍老师。
还记得年初入牛文民导师门下,我是他的第一个研究生。作为开山大弟子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与重担,老师更是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更对我严加要求。老师的英语托福、雅思什么的多年前都已通过,现任解剖与实验教研室主任,承接国家多项科研课题,并授课大学医学英语及神经定位诊断等课程。每当国外专家团来院学习及访问,老师必兼翻译与解说。他每天清晨6点半都会出现在学校操场附近,收音机听英语,寒来暑往,据说这种习惯已经坚持近10年。
老师每周一都会给我布置任务,任务是《正常人体解剖》课程,从骨骼、肌肉、神经等等一章章过,于周天晚上亲自考查。当时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只觉解剖晦涩难懂,让人苦不堪言。然后想尽办法、死记硬背,在老师的督促与辅导下竟也基本完成了看似“浩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后顺利毕业。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熟悉的记忆也仅剩下零星的碎片。当初的不甚理解加之过多的死记硬背,解剖知识竟也在工作中丢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简单的脉络。随着工作中不断遇到,方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谛,才幡然醒悟,明白老师当初的良苦用心,明白解剖对于每一个医学生的重要性。悔时晚矣,重拾课本,看着熟悉又陌生的专业术语,想起导师的谆谆教导,不禁羞愧难当。
期盼已久的吴振巍老师与他的3D解剖终于到来,这也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机会。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小白”,突然明白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3D解剖。7天5夜的课程,基本上全部听完。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了,又突然觉得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了。只是皮毛,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去复习、体会与运用。
看着吴老师在讲台上对病人的评估,只需要一个动作,就可以判断出哪块肌肉出了问题,然后轻松的对症治疗。大家都投来羡慕的表情。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惊叹的是一个40来岁的人竟然能把人体块骨骼、多块肌肉的解剖、功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是付出了多少的艰辛才做到的。
通过这次全程趣味性的学习,我也基本掌握了骨骼和肌肉系统解剖的精髓,全面的结构、功能、病症分析,让我在门诊治疗中更加自信的去面对每一个病人。专业的评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让我们的治疗手段不再单一,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误诊率,降低患者的痛苦。
下面详细罗列一下这7天5夜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对想来听课却没时间来的朋友们一些帮助。在此感谢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毛菲医生的总结,谢谢:
3D解剖学习第一天:
主要内容:人体块骨及骨性标志。吴老师将块骨分为中轴骨(80)和附肢骨()来讲解,先构成框架,然后再不断细化。
中轴骨包括颅骨(29)、胸骨(1)、肋骨(24)、脊椎(26);附肢骨包括上肢骨(64)和下肢骨(62);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4)和自由上肢骨(60);上肢带骨即锁骨(2)和肩胛骨(2);自由上肢骨即肱骨(2)、尺骨(2)、桡骨(2)、手骨(54)。
下肢骨包括下肢/盆带骨(2)和自由下肢骨(60),盆带骨即髋骨(2),自由下肢骨即股骨(2)、胫骨(2)、腓骨(2)、足骨(52)。
吴老师先让大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整体骨骼框架,然后课堂上人手一具骨骼模型(我们亲切的称其为小白),讲到哪里就看到哪里,摸到哪里,并两人一组亲身体验,找到骨性标志与定位,最后再进行整体的梳理总结。最后布置当天的作业,第二天进行晨考。
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以前课本上干巴巴的、条条框框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全部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这种很好的解剖教学方法,非常值得医学院校借鉴学习。
3D解剖学习第二天:
今天吴振巍老师讲解了全身各个关节的类型、组成、特点及关节运动,最后将其分为中轴、上肢、下肢进行总结。
中轴包括头颈部(屈曲、伸展、侧屈、旋转/回旋、环转)、脊柱(侧屈、伸展、侧屈、旋转、环转)、骨盆(前倾、后倾、侧倾、旋转、环转);
上肢关节包括肩胛骨(上提、下降、前引/外展、后缩/内收、上回旋、下回旋)、肩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外旋、内旋、水平内收、水平外展、环转)、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曲、伸展、外展/桡偏、内收/尺偏、环转)、拇指腕掌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掌指关节(屈曲、伸展、外展、内收、环转)、指间关节(屈曲、伸展);
下肢关节包括髋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水平内收、水平外展、环转)、膝关节(屈曲、伸展、屈膝位小腿内旋、外旋)、踝关节(跖屈、足背屈、足内翻、足外翻)、跖趾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
另外,椎体间的连结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椎体通过椎间盘连结,椎弓通过关节突关节连结,其周围有六条重要的韧带:“三长”包括前纵韧带(厚)、后纵韧带(薄)、棘上韧带;“三短”包括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椎弓板间韧带(相对疏松)。通过椎体连结的学习,明白了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发生的原因(最常见),以及它们运动的禁忌。最后,吴老师布置了今天的课后作业,明天进行晨考。大家都非常认真,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