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之路漫长而修远兮,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理念才是效果的最大依持!
无论训练或者锻炼,无论施教或是学习,系统而多维视角的运动人体科学认识才是源点。
网球肘是指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腕肌群肌肉附着点的非菌性炎症,不知是因为网球运动的贵族色彩招黑还是国际上网球运动的盛行,在国内其实称之为乒羽肘更合适,如果叫端锅肘、厨师肘更贴切,不过此肘和东坡肘子是俩码事。(私下认为这个命名估计和教材的翻译有直接关系)。
最近咨询我这个症状的人突然有增多趋势,这说明困在家里开始从事乒羽网运动的爱好者开始激增,是大家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也是大面积出现各类运动损伤的先兆。
在咨询多了之后,我开始思考教材的诱因描述:肘腕关节的过度使用或用力不当,总是觉得哪里有说不出的不对感觉,本文就抛开复杂的日常活动,从最具典型代表的运动角度出发,对网球肘诱因重新进行分析。
从动作结构和解剖形态而言,网球肘其实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持拍做准备动作时,上臂的伸肌群在收缩时,是处于非抗阻动作阶段(要说球拍也是阻力,我也没法反驳),即预备击打时,伸腕肌群的收缩是不克服外来阻力的主动收缩(持拍伸腕);当开始做击球动作时,包括击球前后的瞬间,屈腕肌群才是主动用力的主动肌,当然网球和乒乓球运动时由于持拍多在体侧且拍尖斜指地面,在击球前不仅有屈腕,还有快速的前臂前旋动作,以实现击球瞬间的力度和角度达到致胜目的,此时腕关节屈伸肌群依旧是以非抗阻主动收缩(持拍屈腕)蓄势为主,以抵抗击球瞬间球对球拍的动能阻力,同时做功克服撞击阻力改变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实现球以预计的速度、角度、旋转度进行回弹。通过上述的表述,可以看出,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上肢需要有预备,击球,调节恢复预备几个过程,在这过程的不同时象里,肌肉等长、离心、向心收缩都存在。整个动作变化里多数时间内都是自身调节的肌肉等长或向心收缩,除了击球瞬间会出现内(屈腕前臂前旋)外力(抗屈腕抗前臂前旋)的相互运用下的短暂离心收缩。而引发网球肘出现的根源就是这整套动作时的伸腕肌群持续收缩对肱骨外上髁附着点的反复牵拉所致,这就需要好好追溯了。很多时候,软组织的损伤在不经意中产生悄然出现而随运动的持续积累至明显感知的。
持拍与击球的差别就不多解释了,在挥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是肌肉的主动收缩占主体,如果按照课本解释,这么看来,网球肘和自残行为很沾边。关于运动损伤,通行的观点是人体过度的动作激发了解剖弱点,但是从主动收缩引起肢体动作改变的角度出发,这个论点值得探究。
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神经调节的自我保护下的动作幅度原则难道失效了?岂不是人体在不借助外力时也可以任意对自身运动系统的组织器官进行自残!)
而且,还有新的问题出现:都是同样的项目,为什么很多人就没事呢?如果按动作特征出发,乒羽网这三项的运动员应该普遍或大面积出现此症状,但实际上,腰膝肩的损伤比例远远高于肘部,更何况网球肘只是肘部损伤的一部分。如果按解剖学的观点,在持拍接触球的瞬间,应该是腕曲肌肌群发力时为追求击球力度和抗高速运动的球发力而形成曲肌群的过度收缩,这时,更容易出问题的不该是曲腕肌肉附着点的肱骨内上髁,也就是业内俗称的高尔夫肘吗?只有在追求刁钻球路和近网落点时,动作结构需要伸腕和旋前肌群的收缩,这时外上髁才是主要受力点。不同的动作形成的这一里一外,区别可大了,只是这不是运动康复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