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到来,和大家分享了很多关于冬病夏治的内容,方法涉及艾灸、药浴等等不一而足,目的全在于“治未发之病”。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所谓的“冬病夏治”原理以及优势是什么!
“冬病”多为虚寒性体质。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袜子才觉得舒服。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体内也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
但若是阳气衰弱,体内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等,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祛,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
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
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会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四肢不温、手脚发麻等症状。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服用偏温热的饮食。
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
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
“外散风寒”——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
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药浴,艾灸,推经络能很好的做到冬病夏治!
药浴,就是在浴水中放人—些中药,以达到治疗保健的功效。从医学上来看,洗澡本身就能促进血液循环。洗澡时,汗毛孔开放,呼吸加快,加入浴水中的中草药的成分,通过开放的皮肤毛孔被吸收;一些挥发性药物的分子,则通过呼吸道吸人,可以达到健身和治病的目的。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药浴,不失为一个简单、快捷的养生保健法。
药浴的十大好处:1、出汗、排毒。
2、促进产妇恢复,预防妇科病。
3、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
4、改善心脏的输出量,改善了心脏功能。
5、改善全身微循环。
6、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
7、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
8、易睡安眠。
9、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
10、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艾灸最适合在夏天进行,遵循的是中医里冬病夏治的原理。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此时一些因阳虚、外感寒邪而多发于冬季的疾病情况有所缓解,这时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便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时再发作或减轻症状。
夏天艾灸作用:1.对于有些慢性病,夏天艾灸会好于冬季,尤其是风湿类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过敏性疾病等等都适合夏天艾灸。
2.艾灸,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光谱,是一种适合人体治疗的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和免疫功能提供能量,改善和修复病灶。
3.艾灸对都市白领常患的网球肘、鼠标手有奇效,还可以通过不同穴位,治疗一些风寒感冒、外感咳嗽、痔疮、颈椎综合征、胃痛、腹痛、便秘、失眠、贫血、痛经、月经不调、落枕等症状。
Tips
药浴+艾灸是冬病夏治的最佳组合!
先排后补,先排寒湿,后补阳气。
点击链接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