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天人相应,平时气血循环不好的人,更容易「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是什么?
简单的的说,就是身体容易上火,但平时手脚冰凉。这都是心火不能下行,温煦肾阳;肾水不能气化上腾,涵养身体之故。这种人往往兼具阴虚和阳虚的症状。气郁生热、阴虚内热、脾胃湿热的人,随便吃点什么性温味辛的食物就容易上火,更有甚者,吃热的东西就上火,吃凉的东西就拉肚子,非常麻烦。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这累寒热不调的疾病很多,跟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治疗起来不易掌握寒热药的比例。
中医词典相关释义:
指胃受了邪热,或过食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臭。易饥嘈杂,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胃热化火时,则见口腔糜烂,牙周肿痛等。参见“胃火上升”条。
杀谷,是谷食易消的意思。胃的功能主腐熟水谷,胃中热则腐熟作用过盛,食下不久,即感饥饿,叫胃热杀谷。如虽多食而身体反得不到营养而见消瘦,这种现象,称为“消谷善饥”。参见该条。
形容胃热的严重程度。主要症状有烦渴喜冷饮,口臭,口唇灿烂,牙周肿痛,脘腹灼热,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等。如温热病见胃热壅盛,即阳明实热,可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
指胃热化火,出现口腔炎症的病理。如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等。参见“胃热”条。
胃热---不单纯指胃,代表上部。
2,肠寒,代表下部--腹腿
腹部冷,脚凉等
一个人身上存在以上的证型,症状就不那摸单纯了,变化多多。
1,热在上寒在下,寒热不衡,热不下,则热气上浮---口嗅,牙出血,头晕,舌质红;
2,下寒----腹冷,命门[小肠丙火]火衰,火衰吸收不好,大便塘薄,舌苔根部白腻。
中医有的说脾虚生湿,湿阻气,气郁化火,以成湿热。
日常调理方法
在生活中可以从中草药、日常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方面来改善。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健脾补肾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日常饮食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生活起居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
子时一阳初生,不进入熟睡状态的话,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日久则阳气暗耗,下焦更寒冷。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可以温养五脏六腑,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慎吃西药、打点滴、喝饮料,以免加重肝肾的代谢负担、造成毒素累积。
经常运动据调查,90%的女性有上火下寒现象。上火下寒的典型症状是,稍微吃点辣的或者羊肉就会上火,出现口腔溃疡或者牙龈肿痛;天气干燥时,容易出现口鼻干燥,甚至干咳;熬夜加班,脸上就冒痘痘;心情不好的时候出现眼睛干涩、红肿等。上火的同时,却出现宫寒、痛经等明显的寒性症状。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玉昆中医诊所以治疗~调理~养生为原则,运用中医辨证诊脉,辨证艾灸针灸《减肥,调理,美容》,经络拔罐,经络刮痧,中医推拿按摩,中药熏蒸,中药导入等特色疗法。
主理:各种亚健康,经络气血不畅,头痛,面瘫,颈椎病,肩周炎,筋膜炎,腰间盘,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滑膜炎,腱鞘炎,网球肘,扭挫伤,风湿,类风湿,各种寒凉症(如宫寒,胃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