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臂穴在锁骨中点直上1~1.5寸,胸锁乳突肌后缘*
取穴方法:患者坐位,于锁骨中点内上方找到锁骨下动脉,在动脉上方垂直于皮肤指切进针。
*赵金生,袁安,董琦,赵玉生,潘兴芳,郭义,高晓瑜,刘建卫.颈臂穴定位标准化方案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04:-.
作用机制经过笔者检索近现代文献以及跟师的临床经验得出以下结论:颈臂穴临床应用主要是针对由各种病因导致的上肢经络痹阻不通所出现的上肢疼痛、麻木、运动及感觉障碍等各种病症。
颈臂穴处有胸锁乳突肌、颈外侧动、静脉分支及臂丛神经,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深层的臂丛神经干,使患者得到多方位触电样感觉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临床应用根据导师杜元灏教授的《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对颈臂穴的临床应用可以归纳为3大类: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颈椎病(神经根型)、肩周炎、颈肩综合症、网球肘、痉挛性斜颈、颈性眩晕;
神经系统疾病:臂丛神经损伤、手麻、中风后遗症、面部萎缩症、桡神经损伤、痿痹症、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循环系统疾病:无脉症、雷诺综合症。
结语颈臂穴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规范操作,因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从颈臂穴的安全性考虑,规范的针刺方法以及行针手法也是使用颈臂穴达到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纵然颈臂穴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其定位呈现出了多样化,但多数文献在阐述颈臂穴“得气感”时指出该穴要有多方位触电样感觉才有效。安全操作笔者根据其解剖位置,认为只要针刺方向勿朝下斜刺,便不会造成气胸,并且针刺颈臂穴沿水平面呈扇形改变针刺方向,可令针感向头部、前胸、后背、喉部、上肢大肠经和小肠经传导,诸痛皆因于气,令气至病所可治疗这些部位的疼痛、麻木、肌肉痉挛及梅核气、恶心、胸闷,尤其颈肩部疼痛及肌肉痉挛疗效显著,往往一次治疗即见明显效果。针感临床中颈臂穴的有疏通经络气血,强筋健骨之效无疑是对臂丛神经的针刺刺激所取得,针刺颈臂穴得气的关键是有触电感放射至手指,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穴位与针感》的研究也证实,颈臂穴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丛,而针刺神经时主要产生麻电感,所以颈臂穴的特点是通过刺激该部位的臂丛神经,产生强烈感传而达到治疗目的。电针法临床使用过程中使用电针,因其具有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的双重作用。其有节律的刺激使局部的组织产生相应收缩和松弛,能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电针刺激促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可以改善神经根的水肿及营养障碍。
此外,电针刺激还可激活脊髓中的脑啡肽和脑内的内啡肽系统,以达到止痛效果。尤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上肢疼痛、麻木并向肩、背、前臂乃至手指部放射等症状部位正是臂丛神经所分布部位。以颈臂穴为主施以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电针直接刺激臂丛神经更能充分发挥出颈臂穴与电针各自的功效优势。所以能取得比常规取穴更好的治疗效果。
你是否喜欢养生
本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
请作者联系后台
喜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