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2日22:21:05,太阳到达黄经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古代以立秋为秋季开端,而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所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日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节气气候一场雨一场寒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先后进入了秋季。但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5日平均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此后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降水,使得气温不断逐渐下降,即到了人们常所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时候。
秋分前后也是秋收的时节,此时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季开始向人们展现了她的独特魅力。
节气养生养收为主防秋燥防秋凉《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分养生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一“阴平阳秘”有活力秋分时节昼夜均等,阴阳相半,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黄帝内经》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使阴气平和,阳气固密而不出现偏颇。
如何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答案是“和于术数”。即通过具体的生活调摄,调和阴阳于平衡。简单地说,就是要保持起居作息顺应自然、心理平衡精神平和、不过度安逸或者劳累、饮食规律营养均衡,使身体的各项机能很好地运作,保持身心的极佳状态。
二护肤防燥有讲究“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分后气温的下降,皮肤油脂的分泌量相较夏天有所减少,而且秋季有着“秋燥”的气候特点,人们更容易感觉皮肤干燥、紧绷,这时要注意对皮肤的保护。
为了减少油脂的损失可以减轻皮肤干燥的情况,我们可以降低洗脸的频率。对于干性皮肤的人,本身就缺油,频繁洗脸会使皮肤会很干燥,而且洗干净脸后,最好及时擦抹合适的护肤品,以便更好地保护和滋养皮肤。
三防秋凉防感冒随着天气转冷,如果人体抵抗力差,不适应气候变化,寒邪之气就会刺激皮肤和呼吸系统,引起感冒、寒咳等问题。有些末梢血液循环较差、体温调节能力弱的人,比如偏瘦、体虚的老年人等,这时开始出现手脚冰凉的不是表现。
到了秋分,我们一定要随着气温的降低及时添加衣物,尤其老人小孩,更要注意肚脐及脚部的保暖,防止感冒。不要轻易因为心理烦闷、紧张、潮热或是运动后身体发热就立即脱去御寒的衣物。
四克服心理敏感,预防“心衰”秋季天气日益寒冷,草木枯黄,落叶纷飞,容易给人以萧条垂暮的感觉。此时如果遇到忧愁苦闷、敏感多疑的事情,时间久了,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敏感多疑则过思,过思则伤脾”,而伤脾则会出现因出血不足而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所谓“心衰”的症状。
因此,秋分时节也需重视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和,以消除不良情绪。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多和朋友亲人交流,多到室外进行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使自己心胸更开阔。
秋季养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
养收为主防秋燥防秋凉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推荐给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