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打着“能治颈椎病”的治疗枕、保健枕等中高档枕头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有些“老病号”多次尝试,非但没有效果,方法不当反而还会加重病情。由此可见对于颈椎病患者而言,对枕头的选择有很多注意点要重视。
1枕头材料
市场上关于治疗颈椎病的枕头很多,销量也不错。一般在市面上可见的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价格普遍偏高的高科技枕头,常见的有“塑形枕”,两头一边高、一边低,呈弧形状;“记忆枕”,它会根据人的睡姿改变形状,使用几次后,就会根据个人的睡姿自动“记忆”并使形状固定下来;“药枕”,采用声称具有益气活血、强筋壮骨等作用的药物制成。此类高科技枕头,其主要缺点是它设计的固定形状缺乏个体化观念,即使个别初步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但是其形状和高度也难做到根据人体睡眠姿势改变而改变。所以,枕此类枕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最佳,如果整宿都枕此类枕头睡觉,久之,颈部健康的人会出现频繁落枕,颈椎病患者则会出现颈椎病症状加重。
另一类是价格普遍偏低的普通枕头,依据其质地软硬可分:分硬枕头和软枕头两种。
硬枕头常见的有“荞麦枕”、“黄豆枕”、“酒瓶枕”等,这种又硬又不能塑形的枕头,不仅睡上去偏硬,而且对治疗颈椎病用处也不大。
软枕头常见的有“高弹棉”、“太空棉”、“鸭羽绒”,这种既软又易塑性的枕头,不仅软硬适中,睡上去松软舒适,更重要的是其形状和高度可随睡眠姿势改变而改变,且其通透性好,有助于颈部局部皮肤汗液排泄和皮肤气体交换,适合整宿枕用,有助于缓解颈部疲劳和维持颈椎生理性前凸。所以,此种软枕头是颈椎病患者的首选枕头,但有一点要注意,因为人体睡眠时体表汗液及空气的水蒸气会进入枕芯,这不仅会影像枕头的弹性,而且“久居湿地”也会对颈椎不利,所以要经常让它晒晒太阳,以保持其松软、干爽。
2枕头高度
合理的枕头不仅要能够很好地承托颈部的前凸,同时还要能够很好地容纳头颅枕部(后脑勺)的后凸,因为头颅枕部是向后凸出的,只有如此,颈部各组织器官才会处于一个放松休息的状态。所以,适合颈椎病患者的枕头是需要一定的软硬度和高度的,枕头不宜过高,但也不宜过低或不枕枕头睡觉。最合适的枕头高度,应该是枕头的高度应略高于自己一侧的肩宽,侧睡下去以后,枕头的高度正好与肩宽匹配,避免将枕头压于肩下;仰睡时,枕头宜尽量垫于项下,保持颈椎下方有一定的支撑。
专家简介
张明才,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现任上海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骨伤分会委员;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分会青年委员;上海中医院骨伤科“脊柱慢性病损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成员,擅长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肩周炎等骨伤科常见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中医特色整骨手法、针灸、针刀诊治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背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足跟痛症、膝骨关节炎等慢性筋骨病损疾患;在应用“骨错缝”矫正手法治疗颈椎病及“单穴深刺电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第一负责人主持结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项、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项目1项,中医药行业专项1项,“上海申康”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8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3项;参编骨伤科专著1部;“颈椎病‘骨错缝筋出槽’临床评估与手法矫正新技术”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病机认识的颈椎病诊治技术”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擅长:中医特色手法诊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慢性病损疾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