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工作室来了一位足底痛的患者,痛处游移,睡觉起来踩地最痛,走一走后疼痛减轻,或甚至完全不痛,但久行又会开始疼痛。在多处就诊都被当成足底筋膜炎来治疗,吃镇痛药,打封闭,做针刀,中频,踩网球,疼痛都是当时缓解,不几日又复发。
笔者认为,足底筋膜炎这个病名本身就很有问题。这类疼痛,就像网球肘一样,不是真的有什么炎症反应,而只是筋膜张力不对,超过疼痛阈值罢了。
在给她做触诊时发现她双侧足弓并无二样,但足底痛那侧的腿较长,在这种情况下,腿较长侧的脚和腿较短侧的脚受力是不均衡的,左侧足底的筋膜本身无法放松,其中的疼痛张力感受器一直处在濒临诱发的状态,这时如长期站立或久行足底便会疼痛。
我将她双侧的腿调平后,她走起路来一下子就觉得轻松很多,也无拉扯感和疼痛感了。但好景不长,第二次来调理时足底疼痛依旧,笔者再次对她进行触诊,嘱其躺下后弯曲大腿跟膝盖,然后挪动她足底的皮,看看怎样挪,足跟中央的跟骨会变圆滑,脂肪垫变松,平贴在跟骨上,而且整个足弓变松、可动性增强。我们的身体是包裹在同一个筋膜系统中的,任一处张力改变,都会牵扯其他部位,这是一种永远的协同互动。单独一块肌肉是没法违反肌群运作的,疼痛处是整个结构代偿下,张力最大的地方,这位患者张力最大的地方即在足底。找到可使足弓变松、足跟可动性增强的角度后,通过筋膜间连贯的“势”,也就能明白整体的筋膜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之下了。
笔者发现将患者足跟处皮肤前后挪移时,足弓最为放松、足跟可动性最强,于是从足底向上寻找活动性差的肌肉、关节,依次松解。越过膝盖后,笔者将患者的左腿向右侧斜摆,然后才继续沿着应力线上寻。之所以要将腿向右侧斜摆,是为了让上下左右筋膜处于均衡状态,这样应力的连贯才能清晰地呈现在指下,否则很容易被姿势所造成的应力扰乱思绪。不论是检查中还是调理中,不断调整患者肢体的摆放是非常重要的,随时让需调整部分的筋膜系统有最大的滑移空间,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身体的结构。
随着应力线的延伸,笔者发现应力的来源竟是胃肠筋膜,这也是其足底痛痛无定处的原由,因为应力来源是不断运动的。因其挛缩滞引,胃肠的蠕动受到了很大影响,细问之下,果然她平日里喜冷饮,经常胃肠胀气。笔者借着脏腑的原动律逐层将胃肠周围的筋膜松解开来,足底也就不痛了。
足底痛是非常常见的问题,但很多的调理思路都是局限在对足底筋膜本身的调整,吃药镇痛,针刀封闭,甚至所谓骨刺的切除。类似这种直接处理疼痛点的部位,是一种加害被害者的做法,问题的原因没有解决,即使缓解了症状,但症状很快会再次出现。我们脑中有一个中枢,掌管著身体筋膜系统的张力状态,手法调整需要遵循这个系统的规则,使身体的结构自行还原,这种还原才是比较彻底而且可以达到新的平衡方法。因为筋膜系统有觉知传导性,只要势顺畅没有阻滞,是会自己滑移还原的。恢复整体结构,均衡整体应力,足底筋膜自然不会受到伤害。
习练八卦掌时师父常讲重心前引,其实就是给了身体一个向前向上的“势”,整体的筋膜也在这个“势”中达到上下左右的均衡,也即周身是处在一个放松的可动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筋膜阻滞,所以很多师兄弟身上的老伤在习练一段时间八卦掌后自然而然地好了,其实这就是在筋膜均衡态势下运动的好处之一。如果很难理解重心前引的感觉,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帮助训练——穿木屐,至于为何,各位一试便知。
更多相关文章:
刮痧拔罐放血,为了祛湿你还做了哪些傻事?
手法见山
你认为的推拿可能是错的
十几分钟就能搞定的失眠,为何要患者挨十几年?
实操
99%的筋膜枪都在被错误使用
笔者给大家分享这些都是一些个人在临床诊疗当中体见的一点经验,希望看了这些内容之后您能有所收获!欢迎转发分享,您的转发分享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
水木北斗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