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为按摩临床所常见,采取局部常规手法,如弹拨、理筋等常常疗效欠佳,使一些患者只得转诊骨科做封闭治疗。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支配桡侧伸腕肌的桡神经,内含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纤维;本病患者多有明显的背部压痛点,而此点的局部神经分布为肩胛背神经,也是颈5神经根所发出的一束分支。它们的感觉传人,在同一节段进入脊髓。两个远隔部位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病在背部的异常压痛反应,可视为神经分支间的扩散痛现象。肘部长时间的疼痛,在大脑皮层某部形成了固定必奋灶,而对背部痛点长时间的强刺激,可对该兴奋灶产生干扰,进而使其受到抑制,以切断原病痛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强刺激作用于同病灶部相关的特定部位,可使肌体产生系列保护性生理反应,从而派生出各种抗痛物质,以促进病变部的痊愈。推拿正是利用了这一病理现象,通过对扩散反应点的刺激,达到对病灶部的镇痛作用。
治疗方法:1.背都压痛点定位患者健侧卧,患侧上肢用力伸向前,目的是将肩胛骨最大限度地拉向外方,使上背部肌肉充分伸展。医者食指端自肩胛骨内上角沿肩胛内缘在背部上下滑按。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少数病例医者指下无异常感,但所有的病例在此部位均可查到明显的压痛点,与健侧对比,患者自觉有显著差异,即可定位。2.手法操作医者站其背后或顶侧,以指端附着于阳性反应物或异常压痛处,沿肌纤维横切面方向往返拨动。刺激量宜强,以邻界难以忍受为度,频率每分钟60次,10次左右间歇5秒钟。共刺激15-20分钟,以患者自觉被刺激部位压痛减轻或麻木感为最佳。其后于肘部做常规手法约5分钟。3、术后反应及处理反应:治疗后,被刺激部位一般都有较明显的自觉痛或活动痛,甚至持续2~3日。还有些病例可见局部皮肤有瘀血斑,皮下较组织肿起接之剧痛。如果出现此种情况,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处理:次日复诊时,若反应未消失,以穴位刺激为重点。点按上颧骨、外关、手三里、天顶穴各3-5分钟;第三次就诊+若反应已消失,仍采用首诊的治法。如此循环反复,10—15次为一疗程。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大多数病人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肘部压痛消失,伸腕及旋后动作无疼痛,恢复正常工作。某女,48岁,深圳某公司会计师,年11月23日初诊。右肘外侧痛并牵涉前臂桡侧上段疼痛已近4个月,理疗、针灸近2次无效。现已影响日常工作及家务劳动。检查:符合网球肘各特征。采用局部常规手法按摩1周仍无好转。后改用上法,治疗时,强刺激背部痛点20分钟,肘部不做任何手法。患者背部被刺激点显痛3日后,觉肘部疼痛大减。6次后肘痛消失。工作已无障碍,但肘外侧压痛仍存在。共治疗12次,完全恢复正常。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转编/张旭。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