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稻”生产技术通过专家鉴定
本报讯邱学锋、通讯员周忠林报导:近日,市科技局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省食用菌协会等单位专家,对随州市富民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的“香菇-中稻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成果进行了鉴定。预会专家认为该项目到达国内先进水平。据介绍,“香菇-中稻无公害高效生产技术”,就是稻谷收割后在稻田里种植香菇的轮作模式。2007年,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华中农业大学,市、区食用菌协会等专家教授的指点下,通过创新开发出该高效种植模式,目前主要以在稻田里种植袋料香菇、双孢菇为主,兼种草菇、白灵菇、鸡腿菇、金针菇等。例如,袋料香菇-水稻模式,是在10月初稻谷收割后,整田搭棚,将菌棒移入棚中,脱袋直立接地栽培。10多天后出第一批菇,至次年5月出菇结束,可采摘批,每亩田可放1万袋,产量可达1万千克,纯收入3.6万元以上;而双孢菇-水稻模式,是在稻谷收割后,利用稻草、牛粪、秸秆等在稻田堆料发酵20天左右,开始起垄、点种、盖土,次年3月开始出菇,至5月上旬结束,可采摘4批,每亩可产菇2500千克,纯利7410元。近年来,曾都区洛阳镇富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创新实验、示范推行“大治疗白癜风的土方法棚脱袋香菇-水稻”、“地栽双孢蘑菇-水稻”栽培新技术,示范基地面积到达33.3公顷,辐射本镇及何店、府河等周边十余个乡镇,共带动菇农发展“菇-稻”模式面积达280余公顷,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2000余农户依托发展食用菌走了富裕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菇-稻”周年栽培模式可循环利用资源,增进食粮增产,勤俭资源,减少木屑用量,菇形圆整,质量好,合适鲜销、烘干及出口,产量高。预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查了鉴定资料,经过认真讨论,认为该项目采取香菇-水稻循环新模式,使香菇栽培废物直接作水稻底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水稻病虫害的产生,到达香菇、水稻的无公害栽培,香菇亩纯收入到达3.63万元,已到达了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