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多功能新型浮针样式
第一节浮针疗法的概念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它与传统针刺方法相比,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浮针疗法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那样深入肌肉层,而是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做弧形运动,使整个针体浮在肌肉上、所以,商品名为浮针疗法、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6号令法定名为皮下套管针灸针-疗法。
第二节浮针疗法的形成从其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它与传统针灸学并非没有联系。浮针疗法的形成过程,与传统针灸学有着渊源关系。而且它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促成的,而是在传统针灸学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众多针灸临床家和针灸学家的心血。一、临床现象对以下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1)腕踝针疗法是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纵区内和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对应选点,如:横膈以上的1区发现病痛,进针点则选在腕部上2寸处的第1点(上1点),横膈以下的3区发现病痛进针点选在踝部上3寸处的第3点(下3点)。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针尖向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腕踝针疗法对精神科、神经科、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口腔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的常见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痛症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机制,多数文章用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等中医传统理论解释。皮部、经脉理论已存在近两千年。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腕踝针对四肢远端的痛症疗效明显,而对远离腕踝关节的病症效果则差。现代解剖和组织胚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并且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发现浮针疗法。(2)推拿按摩疗法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推拿按摩也是通过皮肤作用于表层组织达到治病的目的。浮针疗法的治病原理给推拿按摩原理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并立竿见影。(3)刮痧,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同样以结缔组织为中介。(4)拔火罐的方法,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采用这种疗法。他同样是作用于皮肤表层组织。可见浮针疗法的形成是由理论基础的,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孕育而生。其他疗法如:电疗、蜡疗、沙疗、水疗,光疗、蒸疗,薰疗、脐疗、中药外敷、膏药等等都是通过皮肤治疗!均有疗效!浮针直接在皮下大量运动刺激量大、又加上长时间留针所以要比皮外治疗方法疗效好的多!二、适应症的开拓我们用浮针疗法治好了1例网球肘病人后,我们不断探索浮针疗法的适应症,这个探索过程大致上可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涉及的病种有网球肘、腱鞘炎、肩周炎、肌腱炎、滑囊炎、慢性膝关节炎、跟腱炎等等。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简单,范围局限,治疗次数不多,效果很好。第2阶段,当运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肢部的病痛有确切疗效后,我们开始开拓躯干部的病痛,结果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的病种有: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颈椎病(主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纤维组织炎、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遗痛等。这些多数为病程长的慢性病症,虽然治疗次数多,但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比传统针灸疗法效果好得多。第3阶段,治疗内脏痛。原先我们以为浮针疗法针刺部位浅,主要适应于软组织伤痛等病变部位轻浅的病症,对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一直未采用浮针疗法治疗。一位家住四川泸州市70高龄针灸专家胡界西先生来信告知,他不但用浮针方法治疗了10余例颈肩腰背痛患者,还治疗了1例急性阑尾炎。这位急性阑尾炎患者,医院通知他立即住院手术,患者怕开刀,急来找这位老专家求治。他就用浮针上下左右各1针,进针后疼痛停止,留针4小时起针后,电话留下、病人就走路回去了,3天随访,经检查痊愈。从此,我们把浮针疗法的注意力引向内脏病变(例内蒙巴彦卓尔贾大夫)。先后治疗了急性胃炎(例)、急性出血性胃炎、泌尿系结石(例)、癌性疼痛(例)等获效甚好。此后,刘宝华等运用浮针疗法成功地治疗了胃脘痛,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第4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随着内脏病变也成了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之后,我们运用浮针疗法治疗头面部的颞颌关节炎(例)、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也获得了迅捷的疗效。对于颈源性头痛(例),浮针疗法也可取效,甚至有出乎意料的好效果。临床实践还证明,对于腹中满(例)等病症浮针也可以收效。综上所述,浮针疗法的适应证是不断拓展的。比如,随着浮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践,我们相信,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适应症。近几年,咽喉炎、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妇科炎症、痛经、前列腺炎、睾丸炎等疗效也相当好。还治疗一位教师患有先天性脑颅咽管瘤、起引头右侧偏头痛、太阳穴痛、头晕、头昏头沉、头胀每天发作5一6次。通过浮针疗法治疗20次、配合太极神针治疗大椎、风池、太阳穴、一疗程达到临床治愈。正常教学。脑血管后遗症功能受限也有较好的疗效。第三节多功能新型浮针疗法的特点7项功能:浮针、电浮针、电扫散、埋线针、腕踝针、水针注药、刺血针。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操作特点和疗效特点。一操作特点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8条)(1)按部位选点浮针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它不依赖传统针灸理论,按照阿是穴选择进针点。浮针疗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进针点的选取,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2)在病灶周围进针很多外治法,都是作用在病灶局部,如外敷膏药,局部封闭,拔罐疗法等等。而浮针疗法并非在局部,而是作用在病灶周围,针尖并不达到病所,有时甚至可以相隔较远,如梨状肌综合症可选膝关节上方进针或踝关节上方进针。(3)皮下浅刺传统针灸疗法大多要深达肌肉层,如图1所示,在肩中俞针刺后的断面解剖,可见针尖深达肌层。而浮针疗法的所涉及的组织主要是皮下组织(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如图2所示:(4)不要求得气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一个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大多数针灸医生追求“得气”,而浮针疗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胀、重、麻、沉等得气感,医生持针的手,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两者截然不同。(5)不作捻转提插等手法如上所言,浮针疗法应尽量避免“得气”感,也不需要有循经感传现象,因而不能作针灸学中的这些手法。(6)留针时间长传统针灸学,特别是古籍中较少提到留针时间问题。近代以来,留针得到了针灸学界的重视,但传统针刺方法也只是留置15到20分钟,很少超过60分钟。而浮针疗法要求较长时间留针。因为采用浮针针具,在一般情况下,进针时和留针过程中病人没有不适感觉,甚至不会注意到针的存在。留针时间最长72小时,最短6小时。一般冬季48小时,夏季24小时。(7)针尖必须直对病灶临床上,我们发现进针部位不能距离病灶太远,进针部位和病灶一般应在同样两个关节之间,尽量不要越过关节,否则,效果较差。进针时,针尖必须对准病灶,不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杂念。这与传统针灸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8)扫散是重要环节扫散动作是指进针完毕后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这是浮针疗法最鲜明的特点。有无扫散动作,或扫散完成好坏,常常是疗效好坏的重要原因。二疗效特点(8个)经过十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确切,有如下特点:(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这种针到即效的病例可达60%左右,另有35%左右也可在1-2分钟收效,其速效率高达以95%以上,收效率99%。如果效果不明显,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针刺的方法或部位不对,需要调针;(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一般需要24小时,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4)急性病需要治疗的次数少,一般1-2次(每天一次);慢性病需要的次数多,麻木次数更多。一般情况下疼痛疾病需3-5次(隔一天一次),颈腰椎病一般前3次每天1次稳定后隔天1次、、5次一疗程,一般一至两疗程康复。(5)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等现象也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6)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三叉神经痛、老年性的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病痛,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但也是一种很好的止痛方法;(7)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8)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参加学习的学员免费赠送赠送《多功能新型浮针速治疼痛》、《太极神针疗法》、《种特色膏药熬制方法》、《腕踝针疗法》
白癜风专家咨询在线网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