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石氏伤科传略百年中医骨伤科世家的秘密

石氏是上海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宕。石兰亭(讳蓝田)是石氏伤科的创始人,以习武为主,曾设镖局,兼擅医术,19世纪70年代迁沪。

(一)石氏伤科创始者石兰亭

清道光年间,一辆辆插有“石记镖局”旗帜的镖车,时常风尘仆仆、车轮辘辘,来往于太湖至山东各州县的荒野山道上。这个镖局的镖主,便是石氏伤科的肇始者石兰亭。

石兰亭不仅精通武术,更擅长医道。他钟爱明代武林高手张三丰的内家拳路,在无锡开设镖局,护送南北客商,故在山东道上颇有威望,那时武术胜于医术,有了武术就能闯荡江湖,称雄一方。然而,到了他晚年,西人洋枪洋炮传入中国,石兰亭意识到,中国武术“刀枪不入”的时代已经过去,学习武术可以用来防身健体,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闯世称雄了。于是石兰亭审时度势解散镖局,一心一意钻研歧黄之术。

太平天国兴起,南京和苏、锡、常一带年年战乱。太平天国失败,该地区受到清政府大清洗,石兰亭虽然未参加过太平军,但曾因置身过绿林,浪迹江湖,亦属不安定分子。约在年石兰亭只好举家东迁,来到上海城南,也就是现在的南市杨家渡新新街。庚辰清光绪六年(年),石兰亭在新新街正式挂牌开设诊所。从此,杨家渡新新街便成了“石氏伤科”的发祥地。石兰亭一方面开业行医,一方面将自己的医术和多年精心研制的伤科秘方“三色敷药”,传授给儿子石晓山。

(二)石氏伤科奠基者石晓山

图:石氏伤科奠基者石晓山。

石晓山(—)天资聪颖,自幼随父练武学医,着重研习医道。早年便参加了中华医学研究所,并被推荐为评议员之一,医院担任伤科主任,主治跌打损伤,兼理针灸、外科。平日好与同道辈谈论学术经验,与殷萃田、金百川等有较多交往,因而有机会了解当时一些名医家的理论和治疗经验。他竭力推崇薛己“十三科理贯之”的论述,进而从各科专著及各种理论书籍中,寻其一贯之理,以用之于伤科,衍化充实于伤科临床。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氏父子医道遂渐为外界所信仰,“石氏伤科”誉满沪上。

石晓山武功高强,能演习六十四式棍法,手法矫健灵活、变化百出,他腰板挺直、蜻蜓点水似地在五根梅花粧上练拳,身体左右旋转,步法稳健轻盈,由慢转快,练毕后,面不改色,气不喘息。因此,虽至晚年,体力还很强健,运用接骨入骱,手法纯熟敏捷,可以在助手很少甚至单独操作时,应付自如。可惜,由于“石氏伤科”名誉大振,石晓山医务繁忙,练功时间渐趋减少,无暇将这身武艺很好地传给后代子孙。

石晓山还热心社会活动,对邑城绅士李至书等集资创办的上海红十字会沪城分会,他大力襄助,平时施诊给药,每逢发生战事时,必参加义务救护队,救治伤员。他平生仗义疏财,亲友困难,必予济助。诊治时,遇有贫苦病人,不仅不收诊金,还资助配药费甩。

石晓山有三子。长子瑞清(—),字颂平,精通医道及武艺,对外科极有兴趣,他与外科医师李瑞林相交甚厚,李将几张颇有效验的秘方介绍给他,以后广泛应用的消散膏即得之于此。他是石晓山的得力助手,曾在外郞家桥街位中堂开诊,求治者众,惜因肺疾中年病逝,外界鲜为人知。次子筱山(—),原名瑞昌,字熙侯,曾就读于神州中医学校。该校是医界前辈包识生、薛文元等人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季子幼山(-),原名瑞旬,字熙伯,就读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于长子亡故,石晓山务医力不从心,加上家中乏人料理,他就让筱山、幼山兄弟俩相继辍学,助他襄理医务。

(三)石氏伤科发展者石筱山、石幼山

年,石筱山务医后,不仅尽得祖业家传,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他把“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主张治病务求灵活,不拘泥墨守成规,尤其是伤科,不能单凭几张家传秘方治一切跌打损伤,应根据不同病情,察其体质,审其阴阳。于是年纪轻轻便医名鹊起。年父亲石晓山谢世后,石筱山的兄弟幼山加入诊所务医,此时业务发展甚速。年石氏诊所搬至连云路31弄3号。连云路邻近八仙桥,为当时英法租界的分界线,石氏所住一侧属法租界,路对面稍后在建新城隍庙,来往者众多,石氏的诊治范围广,融各科学术及多种疗法于临床,得效颇佳,求治者越见增加。当时社会上的闻人如卢筱嘉、蒉延芳、陈光甫等都深信筱山先生医术高明,不论内外病症,都邀请先生调治,也确能药到病除。

20世纪30年代电台有一档节目,为陔南轩主讲故事。此人平素钦佩石筱山的医术。某日石筱山在他家中诊病,突然同一幢房子中的邻居患中暑闭气,牙关紧闭,手足冰冷,人事不知。陔南轩主得知,前往观看,即嘱众人安静,并称今有上海一位大医生在我处,请他前来诊治。石筱山被邀诊治,即予针刺,不多时病人苏醒,口渴索饮,一时传为美谈。

筱山先生有治失荣症的经验。此症为外科病,皮肤溃破,久不收口(今日诊断为癌性溃疡)。有一患者为福建人,病体虚弱,疮大如碗,多方就治无效,石筱山运用中药内服外治,三月余病人神色日见好转,疮面亦敛而全愈。他有治愈30余例失荣症破溃不愈的记录。

石幼山亦有较多诊治外科病症的案例。如为骨折破皮者洗涤伤口,而后复位,外敷金疮伤药,遇伤口较大者则为之缝合。曾有一贫妇自行接产,不慎将婴儿头皮剪破,自头顶到眉间,石幼山缝合伤口后外敷金疮药,得以愈合。石幼山治疗其他病症的经验,也促进了伤科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往伤科医生以手法接骨上骱见长,他则用内科的经验诊治损伤,有医案,有处方,汤药与传统的伤科药末并用,既治皮破肉溃的严重伤损,又重全身调摄,将瘰疬痰核等病症所用的软坚散结药,扩展应用于伤后瘀血坚结不散。对于治疗伤科杂病,如落枕、漏肩风、慢性腰痛等,采取针药并用方法,取效更佳。

石氏诊所求治者众多,日达三四百人次,石筱山、石幼山俩精力有限,于是配备专门助手,一人专写处方,一人配合复位、理筋、敷药、包扎。诊治时,他们便一面治疗,一面口述医案处方,日久助手对疾病亦颇熟悉,配合默契,得事半功倍之效。同时,由门人子侄辈襄诊,较重或疑难病员由他俩亲诊。

他们均善于学习,既学前辈经验,亦取同辈之长。如在新新街时,曾向石筱山一辈的张杏荪先生学得以轻灵药治内科外感热病。杏荪先生亦儒亦医,近代名医刘鹤一幼时,即在杏荪先生处学文。他们又在李瑞林、和颂平先生处,学习治疗外科疾病的治法和经验。对同辈经验则在往中吸取点滴之长,充实于临床。由于兼取各科之长,使伤科医学得到新的发展。石筱山提出理伤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骨折伤筋一般医家看作瘀血为患,活血化瘀为用药之必然,他认为不可一味攻伐,逐瘀当适可而止,否则易伤正气,若元气充沛则可使瘀清彻,亦利于以后的康复。石幼山后期治疗杂病,提出理伤从痰取治的观点,认为伤后气滞血瘀,气血津液的周流受碍,滋生痰湿。痰瘀交凝以致病情顽笃难消,从痰取治似属别出心裁,其实是发病规律的必然。因此,他们不仅理伤续断有完善的复位和固定的方法,而且在损伤治疗的指导思想上有所建树。

他们诊治的急性损伤面广量大,每日必有相当数量病例的骨折脱位。从现存的资料看,50年代后期,在两年内有10例髋关节脱位,三个月内仅小腿胫腓骨骨折有50例左右。髋关节脱位极为少见,他们的病例均来自近郊各县,其中不乏诊治失时、延误十几日乃至近月的陈旧性脱位。由于他们手法熟练,助手配合得当,均能很好地得到复位。髋关节部位深着,臀及大腿部肌肉丰厚,难以着力,而且当时是在不用麻醉药的情况下施术,要求迅速而准确,做到像清朝胡延光说的“患若知也骨已拢”。

对较为棘手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儿童肘关节稍上的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不当或包扎不善均易致前臂肌肉缺血坏死,而手呈爪状畸形,难以恢复,复位位置不够满意又易造成肘部像枪托样的畸形。他们治疗该骨折复位准确,包扎匀贴,愈后无明显畸形。又如前臂双骨折,有的病例多处就诊,皆称必须手术,而他们用简单的手法使之达到较为满意的复位,日后恢复亦佳。诸如此类被认为必须手术的骨折,经他们治疗免受手术之苦,不乏其例。对一些确实必须手术者,他们退还诊金,嘱去西医骨科诊治。

骨伤科疾病须作手法的还有伤筋,如肘或膝部损伤后,局部高肿,筋络离位突出,屈伸不得。他们施以手法后,往往局部高肿消失,并能伸屈自如。对关节伤筋还常按揉摇转,理顺筋络,纠正关节微细的错位。时或手法与针刺并用,如腰急性扭伤难以起立,病者或卧门板上由家人抬送诊所,经他们三四次针刺后即能霍然而起,继则稍予按揉膝窝,手到病除。又如头部内伤昏迷不醒者,他们施以针刺使之苏醒,继则用药物调理。

伤科的临床用药各家均有特色,石氏同历来的伤科学派一样,用药非常讲究。石筱山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使疗效提高,并扩张应用方法,在敷药上盖一层薄棉纸,使能保持药效,换药时又无药膏粘于皮肤,不触动骨折位置,并于其上加护肤生肌或清热解毒、散风止痒等其他药膏,收效更佳。石幼山对药物的炮炙和调制有较多体会,曾协助拟订较有影响的伤湿止痛膏、香桂活血膏等处方。

“石氏伤科”传到石筱山和石幼山这—代,已独树一帜,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江南伤科一大流派。新中国建立以后,石筱山和石幼山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不仅参加了国家医疗单位,而且将全部祖传秘方和生平经验全部贡献给党和人民,党和政府也给石筱山和石幼山莫大的荣誉,石筱山曾担住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医院伤科主任。石幼山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并被第一批授予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职衔,医院伤科主任、顾问等。

他们早年忙于诊务,晚年稍得闲暇,将石氏的经验归纳成文,并整理了部分医案。石筱山还对伤科学的发展史列出专题加以搜集研究,他的著作有《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发展简史》、《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筋骨损伤述略》等,《石筱山医案》中还有伤科疾病的大类,概述了他的经验。石幼山对石筱山整理的石氏经验加以充实,著成《石氏理伤经验简介》,编撰了《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的内伤和内证部分条目,另著《伤科的辩证论治》、《石幼山医案》等。

石筱山的主要传人是其子石仰山、侄儿石纯农。学生有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蒋立人、沈德骅、罗济平、石风珍、施杞等。

石幼山的主要传人是石印玉、施杞、石鉴玉,学生有曲克服、郑国昌、石凤霞、奚鸿昌、石关桐等。

(四)石氏伤科拓展创新者石仰山等

石仰山是石筱山独子。年少时的石仰山酷爱体育,并不热心祖传的医道。上中学时,身体壮实得像头小牛犊。石仰山高中毕业,忠于祖业又承袭祖业的石筱山决定让儿子跟随自己学医。

石筱山是严父也是严师。石仰山学医后,只要他为病人切诊就一定要石仰山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边,看他为病人摸索、按捺,最后由他口授,让石仰山抄写药方。起初,石筱山开药时,总要向石仰山讲解药的用途,后来,遇到同样病情的患者,石筱山便让儿子拟写药方,由他修改、增减,并让儿子陈述药的用途,为何用此药,分量何多何少,等等。

石筱山根据自己多年实践深深懂得,当一名合格医生,仅有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读医书,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如果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坚持实践,就能够在医学领域自在游弋,不断攀登新高峰。本着这一指导思想,石筱山亲自登门拜访了当时著名中医专家,他的莫逆之交黄文东先生,他恳切要求黄文东收石仰山为弟子。黄文东见一代名医如此诚心,自然满口应允。这样一来,石仰山白天跟父亲学习临床经验,晚上便到黄文东先生家里,听黄先生讲解中医学理论,回家后还要继续刻苦攻读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直至夜阑人静。

石仰山跟随父亲和黄文东先生学习五年,经区卫生部门考核批准独立开业行医。从独立行医到文革前的十年中,石仰山一面继续钻研医学,一面根据父亲口述,参加整理有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

就在石仰山开始崭露头角时,年,即石筱山去世的后二年,“石氏伤科”遭到厄运。文革开始后,“石氏伤科”的牌子被砸了,石仰山被抄了家、石氏子孙百年积累的珍贵医学资料被当作“四旧”一扫而光,石仰山精读过的两大车中医典籍,包括国内的珍本、孤本,全部卖到古籍书店,当废纸处理。石仰山本人也被戴上“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帽子遭到批斗。尽管环境相当恶劣,石仰山还是冒着风险,把《石筱山医案》藏匿起来,不忍心百年来祖传医术付之流水。粉碎“四人帮”以后,《石筱山医案》才重见天日。石仰山声泪俱下地说:“这不是我个人家产,而是我父亲总结先辈经验,又耗尽毕生心血,付诸实践,发掘、整理的一份民族遗产。我完全有责任为《医案》写好集注,把‘石氏伤科’祖传医术,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

粉碎“四人帮”后,“石氏伤科”重见天日,石仰山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虽然他因病右肺被切除一叶,要长期半休,但他反而加班加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连休假日也没有,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从年开始,石仰山除了撰写《石筱山医案集注》外,又陆续撰写了《伤科的辨证论治》、《关于筋骨和肝肾关系的理论探讨》、《治疗脑震荡》、《自制愈伤糖浆的临床疗效例调查报吿》、《骨质增生》、《石筱山对骨折延缓连续的治疗经验》、《骨折论治》、《牛蒡子汤在伤科中的应用》、《石氏理伤手法谈屑》、《消散膏洽疗网球肘50例》、《网球肘的防治——活血镇痛膏治疗网球肘腱鞘炎例》、《石氏消散膏治疗网球肘临床观察》、《论损伤血瘀》、《伤科用药举要》、《对到年中医伤骨科事业设想》、《中医伤科对骨质增生的认识和治疗》《注重先天后天调治陈伤劳损》等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后,受到医学界高度评价。

年,石仰山调到医院,年担任副院长,行政事务增多,却从不放松自己的医务和科研工作。年4月,石仰山接受中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为解决中医传统汤药不便服用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中药剂型的建议。文章广播后,被国内外多种报纸转载。

在“石氏伤科”历代传人中,石仰山的中医理论功底较为丰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又使他不断向更高层攀登。几十年来,石仰山既遵循先辈“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辨证施治之古训,又博采众长,把中医各派各科的长处融汇应用于伤科临床,他熟练运用先辈“外伤内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不论是脏腑、经络(脉),或是皮肉、筋骨等处受伤,都离不开气血两字。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气血是阴阳的物质基础,跌打损伤而导致产生的各种疾病,都会使气血阴阳失去平衡,鉴于此,治疗伤病一定要内外兼顾,整体调治。“石氏伤科”正由于做到“外伤内治、气血并重”因而见效快,又很少有后遗症。

年,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患者左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待石膏拆除后,整条腿不能弯曲,医院诊治,都认为恢复腿部功能无望。患者找到石仰山。他仔细观察病情,尔后便运用“外伤内治”方法进行治疗,不到三个月,患者就能下地独立行走了。半年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如初。

另一位腿部不慎跌伤患者,医院X光拍片检查。片子清晰,没有发现异常现象,医生初步诊断为软组织损伤。然而,患者主诉受伤部位十分疼痛。患医院请石仰山诊断。石仰山对患者受伤部位经过仔细摸索比较、按捺,发现患处有极其轻微的骨头摩擦声,当即诊断为骨折。这一诊断显然同X光仪器相片检查结果不一致。为了求得确诊,正确用药,石仰山建议患者从另一角度再次拍摄X光片。经过重新拍片,片子上果然显示出患者腿的受伤部位有明显的骨折裂缝。患者庆幸地说石医生,幸亏遇上你,‘石氏伤科’真是名不虚传!”石仰山的医德也是高尚的,他同样牢记“为医者应以仁慈为怀”的古训,竭尽全力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为此,他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有一次石仰山看到一位被车辆撞伤的女患者,小腿严重肿胀瘀血,皮肤开裂有碗口大,根本无法行走。然而,患者已五十多岁,她的家又住得很远,医院很不容易。石仰山决定定时上门,为这位女患者治病。有一天,正是石仰山要为女患者换药的日子,天却下起了瓢泼大雨,马路上都积满了水。当石仰山冒雨涉水来到患者家中时,患者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石医生,我真不知怎样感谢你才好!”石医院担任副院长后,仍然每天坚持看门诊,常常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病人,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的患者被石仰山治好了病,悄悄地给他送来高档礼品。石仰山拒绝接受,他对送礼人说我们医务人员目前收入是不太高,但决不能因此而收受病家财物,这样做,就会失去我们医生济世救人的品格。”

当初,有些人劝石仰山到海外定居行医赚大钱,石仰山充耳不闻,丝毫不为金钱所动。年9月,上海市医院,石仰山担任院长。医院以他为主建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担负着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断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改革的重任。医院和“石氏伤科”研究室的成立,为石仰山继承和发扬“石氏伤科”创造了良好条件,标志着“石氏伤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石仰山改革中药剂型和振兴中医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石氏伤科”研究室成立后,石仰山和他的团队,把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黄”敷药,医院临床,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运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共同开发,运用从日本引进的“巴布氏剂”生产流水线加工工艺,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石氏伤膏诞生后,医院、医院、医院试用,疗效十分显著。江泽民总书记曾经使用过该外敷药,对它十分赞赏。石氏伤膏优点十分明显,不仅透气性能好,保存期长,不污染衣物,使用携带方便,而且无任何副作用。年11月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作为新药开发,报国家卫生部。(注:该药於年获国家卫生部三类外用新药)

为了尽心传授“石氏伤科”精华,使“石氏伤科”后继有人,石仰山打破石氏传人“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于年底,在上海市名老中医收徒拜师会上,接纳邱德华、李浩钢为其弟子,医院林定坤、苏海涛于门下。石仰山除了在医术上指导自己学生,而且还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改进祖传的膏药验方,另一方面将自己50年临床心得进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石仰山非常器重自己的学生,他自豪地称他们是“石氏伤科第五代人”。

在石仰山的统筹下,石氏伤科研究室以石氏伤膏的开发为突破口,建立三个课题小组,不断加强对石氏伤科其它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当时已开发形成除石氏伤膏以外16种系列药品,如石氏热敷袋、石氏熏洗剂、椎脉回春汤等;开设六个专科专病特色门诊,如: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等,申请课题十余项。为了强化石氏伤科研究室的工作,还特聘石氏其他代表性传承人施杞教授、石印玉教授等为顾问,同时招集上诲石氏各家汇聚一堂,开设专家门诊。石仰山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如“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骨密1号、骨密2号(脾肾同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反应与修复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其中一项科研成果石氏伤膏(现名复方紫荆消伤膏)年获得卫生部三类外用新药,一项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项课题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三项课题获黄浦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果与有特色的药物,通过临床多年运用,都有着良好的疗效,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已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由此,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津贴,年成为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说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年成为首批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石氏伤科学科带头人,医院课座教授。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国骨伤名师称号。年6月6日,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6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石仰山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他率领的石氏伤科团队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年被黄浦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黄浦区优势学科、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专科,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年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医院、南医院(医院)伤科共同成立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同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年6月8日(中国非遗日)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骨伤传承论坛”。

(五)石氏伤科现代实践者

石氏伤科现代实践者主要由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邱德华、李浩钢、高晓宝、黄桂成、王拥军、詹红生、汤伟忠、林定坤、于沈敏、苏海涛、周重建、莫文、吴弢、叶秀兰、石瑛、石琤、赵咏芳、王新忠、俞秋纬、丘青中、吴军豪、欧阳桂林、黄声、王敖明、于秋琛、桂璟等和第六代传人蔡奇文、郭天旻、江建春、周淳、卢彬、张建伟、张素芳、陈巍、闻国伟等组成,他们分别师承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石仰山、石纯农、诸方受、施杞、石印玉等教授。在临床实践与现代研究中,始终贯穿着石氏伤科的学术精髓,即“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大法宝、四大特色”,力求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目前他们已在各自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nmg.com/wadzz/133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