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4

凡是跟我上门诊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毎人都要带四大经典,至少必须带一本《灵枢》。近年来我经常说,我在专家门诊看过的所有病人的疗法,都在四大经典著作上,尤其是在《灵枢》上,不信你们可以找一找,看看哪一个的针灸治疗的方法不是出于《灵枢》?几年过去了,曾经怀疑过我这句话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至今也没有找到我所处理的跑岀四大经典的病例来。

例如:专家门诊,第一位病人是一位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因颈椎病前来针灸,并说自己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我对她说;"你们讲神经,我们讲经络病,我看她的病在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便在同侧的后溪穴处找了一个有显著压痛的条索状物,先按揉约1分钟,肩臂后侧的紧束不适感立即减轻,为之针灸后,我对学生说,“这个病在《灵枢?经脉第十》上,至于手指麻木的治法也在《内经》上,你们自己去找吧。

第二个病人是抑郁症,青年男性,说是近几天来体力特别好,怎么走也不累,且严重失眠,我为之针百会和前发际正中处并通电针,并对学生说:“他的病在《灵枢?海论第三十二》上,是髓海有余之证,故针百会,针前发际正中则本于《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针后病人安然人睡。

()

第三个病人是一位20岁的大学生,患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左髋外侧、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疼痛,行走不便,仰卧于床上时左下肢不能伸直,我为之按揉左太冲穴约1分钟,不仅下肢内侧的疼痛立即消失,而且下肢即可伸直,我为之针太冲后,又在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找到一条索状物并有显著压痛,并在此处针了一针。我说:“针太冲是因为其为肝经之病,见于《灵枢?经脉第十》,针阿是则是本于《灵枢?周痹第二十七》,至于阿是穴针刺的深度,则本于《灵枢?终始第九》的在筋守筋。”此时病人左髋外侧疼痛依然,我又在左足临泣穴处找了一个显著的压痛点,先行按揉,左髋外侧的疼痛也有减轻,为之针后,我又说;“疼痛部位在胆经,取足临泣是本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之荥输治外经。”

第四个病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我按其至阳、灵台,压痛非常明显,胃俞也有明显压痛,因系外地病人,先为之在上穴拔罐,嘱其回家后每日照此罐印拔10?15分钟,并处以辛开苦降中药与服。处理完毕后,我对学生说:“取至阳、灵台本于《灵枢?杂病第二十六》,脾胃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素问?太阴阳明论篇》和《灵枢?五邪第二十》等曾专论之,治脾病宜甘温,治胃病宜辛开苦降,《伤寒论》的五泻心汤就是辛开苦降了。

再优美的音乐也是由7个音符组成的,肯定跑不出7个音符。经典著作讲得就好比是这7个音符,以及音符排列的规则和规律。

必须要读经典著作的第三个原因是熟读经典著作可洗脑,可自然而然地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

我认为读经典著作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文理。即首先你要认识这些字,并知道这些话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不少解释《灵枢》的书就是这一层次,只符合语言文字的要求。第二层次是通医理,不仅文意要通,还得搞清楚其医

()

其医学道理是什么才行。历代医家注解的《灵枢》大都是这一层次,或者说只有一部分内容是这一层次。陈群益的《灵枢商注》一书,在医理上纠正了不少前人注释的错误,值得一读。第三层次是通应用,即不仅要通文理通医理,还得知道在临床上怎么用,其疗效到底如何。因为历代研究《灵枢》的医家少有从事临床者,从事针灸者更少,所以能达到这一层次的医家就少之又少。在我见到的历代注解《灵枢》的书中,只有张善忱主编的《内经针灸类方语释》是这一层次的书籍。第四层次是通思维。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许多人之所以觉得中医特别难学,就是与思维方式有关。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举几个例子。

20世纪50年代乙脑流行,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死亡率高,乃请四川名医蒲辅周会诊,蒲老因病人岀现“大热、大喝、大汗、脉淇大”这四大症,辨为阳明白虎汤证,以白虎汤内服效果极住。事后便有许多西医认为,既然白虎汤有效,肯定白虎汤内有灭杀乙脑病毒的有效成分,于是便开始研究白虎汤对乙脑病毒的灭杀作用,结果发现不论是白虎汤的合煎剂还是石膏、知母、甘草等单味药,对乙脑病毒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他们陷人了迷惑之中。第二年,乙脑再次流行,继续用白虎汤效果不理想。这时候许多人的看法是:还是要相信科学实验嘛!实验室证明白虎汤对乙脑病毒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怎么会有效呢?去年的病还不知道是怎么好的呢?再请蒲老诊治,蒲老见病发长夏,此年雨水较多,有暑湿之邪,白虎汤只清热不袪湿,是以无效,便在白虎汤再加一味苍术以袪湿,结果服用白虎加苍术汤后效果又很好。此时许多人又认为:肯定是苍术的作用。结果实验结果还是岀乎意料,不论是白虎加苍术汤还是苍术,对乙脑病毒还是没有多大的作用。这真令按西医学思维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

再举个针灸的例子。年,甘肃省委党校爆发细菌性痢疾,校医医院针灸名医张涛清(山东烟台人)前去治疗。张老将79例菌痢患者分为4组,两组分别服西药,一组服中药,一组针灸治疗(天枢、下脘、关元、足三里、神阙)。治疗结果是:针灸组的症状平均消失日为3.3天,大便平均转阴日为4.6天,是四组中疗效景好的。年,当张老在全国12生技术经验交流大会上宣读这一成果论文时,有的人支持他继续实验,有的人半信半疑,还有的人则干脆否定,觉得用针灸治愈细菌性痢疾是不可能的,因为针灸针上没有任何可以杀死痢疾杆菌的药物。后来,张老对此继续研究,成果获中央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现在用针灸治疗的细菌性、病虚性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又何止痢疾?例如疟疾是疟原虫引起来的,针灸后,不仅症状消失,血中的疟原虫也不见了,你说怪不怪?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用西医的思维就觉得不可能,但换一下思维方式,你就觉得并不难理解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明白中西医的思维到底有什么不同。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去思考。

在一个渔塘里面,有很多的鱼,怎样才能把鱼塘里的鱼消灭呢?按西医的方法,就是朝着鱼使劲。比如,可以一条一条地把鱼钓光,也可以用网把鱼打尽,还可以用炸药炸,如果水不太深,可以直接下水抓等等。而中医的办法并不是朝着鱼使劲,而是思考鱼为什么能活着?鱼活着是因为鱼塘中有鱼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不用朝着鱼使劲,只需改变一下鱼的环境就可以了。比如,鱼生存是因为有水,我把水放了或抽光了,鱼自然就死了;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

()

存,是因为水的温度适宜,还有一定的溶氧量,我把水的温度改变一下,或把水中的氧气想法去掉,鱼也就自然会全部死光了。

人体好比渔塘,而人体内的细菌、病毒等形形色色的病原微生物,就好比是渔塘中的鱼,西医的方法是对付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虽然非常直接、简单,但,有时也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中医的方法则是着重于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使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无法在体内生存和繁殖,用中医的话说,就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扶正袪邪。所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就是着眼于调整机体的内环境,触发、调动和增强机体本来就有的抗病能力。

现在许多人都热衷于中西医结合,这种想法是好的,但要真正结合起来,怕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是因为两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理论体系也不一样,西医多用线性思维,非此即彼,中医则是系统思维,可此可彼,由此及彼。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课程是中医和西医的课程一起上,如果用西医的思维来看待和学习中医,到头来只能是一脑子浆糊,糊里糊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打个比方,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学习成绩也很好,听说要学习英语了,我内心暗想:我一定可以和学习语文那样学得最好。为什么呢?我知道中文的“不”英文叫“no”,中文的“是”英文叫“yes”,那么英文的“不是”肯定就是“noyes”了。你想一想,虽然中文、英文都是说话,但其语法体系不一样,绝对不可以用中文的语法体系去和英文一一对应,否则就会出现“noyes”的低级错误。中医和西医也是如此,虽然都是为人治病的,伊思维方式不同,理论体系不同,绝对不可以对号人座,或者用西医的标准体系来评价中医,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仍在犯着“noyes”的低级错误而浑然不觉。

()

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或电视剧时,你会不自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悲欢,熟读中医经典箸作也是如此,可以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中医思维。当你沉浸于其中的时候,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慨“妙哉!工独有之”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论断可能是不正确的,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在武装着我们的头脑,指导着我们的行动。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如此,天、地、人、病都有了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经典的东西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其思维方式仍是学习中医和学好中医的捷径。

如果马克思恩格斯活到现在,他们肯定会吸取当代的一些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丰富自己的理论,同样,如果《内经》时代的先人们生活在当今时代里,也不会固歩自封,也会吸取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所以,认为经典过时了的思想是错误的,对经典之外的一些新理论新知识如全息理论、微诊微针系统等一概拒之门外也同样是错误的。

二、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针灸易学而难精,说针灸易学的一个原因是针灸可以在病变的局部取穴治疗。例如以疼痛为例,哪儿疼痛就扎哪儿,头痛就治头,脚痛就治脚,如果疼痛的部位有经穴,就取经穴,如果没有经穴,还可以取阿是穴,这种针灸方法中医叫做局部取穴,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有效的,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许多赤脚医生也往往会针灸,也治好了不少病症。

()

但针灸远非这么简单,如“四总穴歌”就全部不是局部取穴,而是远道取穴。即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头痛治脚,脚痛治头。如《灵枢?终始第九》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关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不管是头痛治头的局部取穴,还是头痛治脚的远道取穴,一般的针灸医生往往只知道左侧有病治左侧,右侧有病治有侧,但高明的针灸大夫却知道左侧有病治右侧,右侧有病治左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前面讲俞募穴应用时,曾提到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实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含义并非只指俞募穴的应用。例如按压至阳、灵台治疗急性胃痛,胃痛的部位在腹部属阴,至阳、灵台在背部属阳,也属于从阳引阴;再如对疼痛部位固定而局限的腰痛,可针其与疼痛部位前后相对的腹部压痛点,往往有较好的效果,也属于从阴引阳。我们上面提到读《内经》的原文比读解释的现代文有味道,你想一想,用现代的一句话是很难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八个字的全部含义说清楚的。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在《内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在经,应该用“巨刺”法;一种是病在络,应该用“繆刺”法。有人认为“巨刺”可能为“互刺”之误,即左右互刺,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什么是巨刺?什么是缪刺,两者有何区别呢?《素问》的第六十三篇叫“缪剌论”,就是专论缪刺的,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说明,此篇开篇便说:

()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以上是以外邪入侵人体为例对经刺和缪刺进行了说明。外邪入侵人体的传变规律一般是皮毛——孙络——络脉一一经脉——所属脏腑和肠胃,如果是这种传变方法,病已入经脉,就用巨刺法。如果邪气闭阻了络脉,没有再传入于经脉者,病邪只在络脉,就用缪剌法,因为邪气闭阻络脉后,外不能出而病愈,内不能入于经脉,只能沿着大的络脉传于上下左右,如左边的络脉闭塞了,病邪就可以传到右边的络脉,从而在右边岀现了疼痛等反应,这种情况就应该缪刺。推而广之,不论何病,病在经脉者可考虑巨刺,病在络脉者可考虑缪刺,所以本篇在结尾时说:“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经脉病都可以巨剌,所有的络脉病都可以缪刺呢?为什么叫缪刺呢?本篇下面接着说: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剌,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巳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

以上说明,只有病在左而表现于右,或病在右而表现于左者,才可以巨刺和缪刺。病在经脉者,宜巨刺刺经,病在络脉者,宜缪刺。

巨刺可根据脉象而定左右,左痛而右脉异常者,是病在右而表现于左,宜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针其右侧有病的经脉;右痛而左脉异常者,是病在左而表现于右,宜针其左侧有病的经脉。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终始第九》也说:“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病在络脉而没有人于经脉者,脉象不会出现异常,而病邪的传变却是沿大络“左注右,右注左”。即可以左右传变,那么怎么知道其传变的规律呢?本篇说“上下左右,而布于四未,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这就告诉我们,传变的一般规律是传于四肢末端,并且是上下左右传变,所谓上下左右,就是左上肢传右下肢,右下肢传左上肢,至于在对侧上下肢体的什么位置,就不一定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病邪虽然可以“与经相干",即干犯经脉,但却不会传入于经脉。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病邪所在的确切位置呢?我们接着向下看: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

这儿就说得很清楚了,臂掌即腕关节的病,应该针刺对侧的踝关节,针刺踝关节的什么地方呢?那就需要“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即在踝关节附近找压痛点,压痛点在哪儿,就在哪儿针刺。

()

就是以上简简单单的24个字,历代的医家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将“踝”强解为“腕”。如马莳解为腕后“通里”。张介宾解为腕后“内关",高上宗则解为腕后压痛处,现在注解《素问》者则各有所从。“踝”就是脚踝,怎么能指“腕”呢,本篇明言“上下左右",而作只是“左右”;再者,注解《素问》者有几人曾在针灸临床中实践过这句话?只是望文生义,就难免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

我根据这24个字的记载,临床应用探索20余年,发现腕关节的疼痛都可以在对侧踝关节找到对应的压痛点,而踝关节的疼痛也都可以在对侧的腕关节找到对应的压痛点,在此压痛点针刺,屡刺屡效,每有针入痛止之效,岂不妙哉!

之后我又发现,对一些病在络脉的病,如关节扭伤等,都可以在上下左右对应的关节处找到压痛点。具体的对应规律是,腕关节和对侧踝关节相互对应,肘关节和对侧膝关节相互对应,肩关节和对侧髋关节相互对应,指关节和对侧的趾关节相互对应。如右踝关节扭伤,可在左腕关节找压痛点针刺之,,往往一针下去,可立即使疼痛缓解。这种针刺方法就叫做关节对应取穴法,

因为络病常常“与经相干”,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关节对应是同名经对应,即阳经与阳经对应,阴经与阴经对应。具体地说,足太阳经膀胱经与于太阳小肠经相互对应,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对应,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对应,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互对应,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阴心经相用对应,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互对应。

如右外踝下的扭伤,疼痛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处,其压痛点就在左腕关节手太阳小肠经的养老穴处;若是右外踝前下方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处扭伤,其压痛就在左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附近了;若扭伤在申脉和丘墟之间,在足太阳和足少阳之间,则压痛点就应该在养老和阳池之间找,即手

()

太阳和手少阳之间找了。但阴经的对应有时候就不一定这么准确,如左内踝下照海穴处和内踝后太溪穴处的扭伤,其压痛就不在右侧腕关节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而是在右腕关节的桡骨茎突附近,因为桡骨茎突对应于内踝。所以,只能说是一般情况下同名经对应,说同名经对应也是为了方便记忆,确切地说,还是关节对应。

我还发现,只要是四肢有局限而固定的疼痛点,均可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之,疗效远胜于常规针刺。今不忍自秘,例举几个用关节对应取穴法可收速效的病症,谈谈应用体会。

1、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临床最常见的关节扭伤,多见于青少年。当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坡、下楼梯,或跑步、跳跃、由高处落地,踝蹠屈位,突然足底向内或向外翻转,即可造成踝关节扭伤。临床以足内翻位扭伤多见,根据损伤情况可分为三种: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骨皮质撕脱及踝关节半脱位。

单纯外侧副韧带损伤时,疼痛在外踝,踝关节明显肿胀,皮下可有瘀血,活动受限,走路跛行。骨皮质撕脱者,疼痛肿胀较前者更剧,活动受限,半脱位者,患者自觉踝关节不稳定,屈伸时有声音,疼痛往往为刺痛,不能行走。局部检査时可见踝关节外侧压痛,内翻时加重。骨皮质撕脱者内翻时踝关节不稳定,足跟叩击试验阳性。半脱位者,内制时外踝可出现明显凹陷。可行X线检査以排除骨折。

踝关节扭伤后早期处理很重要,宜卧床休息,下地时持拐以防止踝关节负重,不能过早活动,休息应在2周以上。损伤后应立即用冷敷,切忌热敷。

关节对应取穴法对踝关节扭伤有特效,往往针后疼痛可以立即减轻或消失,远胜于其他治疗方法。

()

(1)养老穴处压痛点

踝关节扭伤以足外踝扭伤最为常见,足外踝的扭伤又以足外踝下方申脉穴处的扭伤最为常见,对于这个部位的踝关节扭伤,都可在对侧腕关节的养老穴处找到一个显著的压痛点,只要找准了这个对应点,或按揉或针刺,皆有捷效。我自己的踝关节就扭伤过2次,都是用此法立刻见效,1次治愈。

在第一章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我提到年暑期曾带队医院进行扶贫医疗实践,有一天下午,在下班回宾馆的路上,我因躲避迎面而来的机动车,便从一堆横放于路边的水泥电线杆上走,等走到头,却发现前面是一个小水湾,我奋力一跳,跌倒于地上,把右踝扭了。只好由同学搀扶着我,忍着疼痛一癥一拐地回到了宾馆。等坐于沙发上时,我发现右外踝下方已经肿得很厉害,其他老师和同学过来看我时,我已经无法站立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本来是来给老百姓治病的,自己却不小心扭了脚。再者,次日一早一位同学按计划还要到汽车站乘车到百里以外的山上采药,身为好朋友和队长的我,曾经跟他说过要去车站送他。怎么办呢?我一边愁眉苦脸地想着,一边拿岀了针准备给自己针灸。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句歌诀:“跌仆损伤破伤风,先与痛处下针攻”。便在肿痛的部位和四周进行围刺,留针约半小时左右,出针时每个针孔都有血或淡黄色水样物渗出,但肿痛没见明显变化。我又想起了关节对应取穴法,便用右手食指在左侧腕关节处寻找压痛点,果然发现在左侧养老穴处压痛非常明显,我忍痛使劲按揉了几下,接着一边按揉一边活动了一下右踝,没想到疼痛立刻明显减轻。我大喜过望,一边按揉一边试着站了起来,又试着走了几步,竟然可以行走了。我又重新坐了下来,自取一针,

()

左手以掌向胸(取养老穴时应该釆取的体位,否则不易取),右手持针刺入养老穴0.5寸左右,用泻法,一边捻针一边活动右踝,虽然肿胀如故,但疼痛却全无。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下,我竟然可以几乎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了!就连快走、小跑也没事了!见疗效如此之好,我没舍得拔针,而是每隔数分钟使行针一次,同时进行踝部活动和行走,一直留针2小时。等到第2天早上起床时,我发现不仅疼痛全消,连肿胀也基本消失了,便步行数里将釆药的同学送到了汽车站。

记不清是年还是年了,在江西庐山召开全国针灸学术会议。到会后的第2天清早,一位年轻的代表约我去看日出,说从地图上看离住的地方不远。我便随他前往,结果走了近1小时,连续翻过了两个山头,在下到第二个山的山脚下时,发现路边是一条沟,我用力一跳,结果又立时跌坐于地上,还是右踝的下方,又扭伤了!这可怎么办?此时叫去不仅扫兴不说,还不知道几个小时才能返回住处呢!我立即用右手食指按揉左养老穴处压痛点,疼痛立刻缓解,便站了起来,用十分坚定的语气说:“没事!我们接着走!”又走了一会,碰见了当地的一位老乡,经询问,才知道我们走错了方向,只好可返。但一边按揉一边行走,不仅疼痛全消,而且这次外踝下也没有肿胀起来。第3天,会议专门组织看日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就是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再次亲身感受到了关节对应取穴法的捷效,更体会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蕴,还感悟到了学习中医也和走路一样,走错了路,是难以到达目的地的,只会越越远。

几年前,在学校原三层办公楼的楼梯上,看见一名年轻教师正在一瘸一

()

拐地向上走着,当我从后面超过她吋,顺便问了问,才知道是四五天前参加学校举行的教工排球比赛时,不慎扭伤了脚。她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我说:“针灸效果不错,一般一次就可以见效。”她用怀疑地语气问:“真的吗?”我说:“你可到我们学院办公室,我给你针一针试试,让其坐下,脱下鞋袜,扭伤部位是在右踝,整个右踝下方及前下方均明显肿胀,颜色青紫,行走时感觉最疼痛的部位及最显著的压痛点均在外踝下方。我让其重新将鞋袜穿上,并站立起来,然后在她的左腕关节养老穴处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我先用手指在此压痛点按揉了约5?6秒钟,然后说:“你现在走两步试试。”她走了几步高兴地说:“痛得差多了。”我说:“我数一二三,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大声咳嗽三声,同时使劲跺右脚三下。”她说,“这几天右脚肿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怎么敢使劲跺脚啊?”我说:“没事。当我数到三的时候,你尽管一边大声咳嗽,一边使劲跺脚就行。”当我数到三的时候,我迅速将针刺人了养老穴,并快速提插捻转,等她咳嗽和跺脚完毕后,我也停止了行针,又说:“走几步试试°”她走了几步,然后又迎面向我走来,一边走一边说:“真是神了!怎么一点也不痛了呢?”听到这句话,我非常高兴,没想到她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我在众目腰媵之下闹了个大红脸:“高老师,您太伟大了!我真想拥抱您!”在同事们的欢笑声中,她手上带着针,跑回了她的办公室。

养老(SI6)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有救急之功,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养老穴的取法很重要,取法不对,就难得其穴。取穴时,应屈肘,掌心向胸,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于尺骨小头最高点处的骨缝中取穴;也可以先把掌心向下,用另一手的食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

()

图50养老穴

这时食指下就会出现一个骨缝,便是养老穴所在,见图50。

(2)阳池穴处压痛点

当踝关节的扭伤是在外踝的前下方,相当于胆经的申脉穴处时,或者外踝的扭伤针刺养老穴后,外踝下方的疼痛缓解,但外踝前下方仍然疼痛者,就应当在对侧腕关节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处找压痛点针刺了。

针刺方法同养老穴,应先按揉一二十秒,看疼痛有无减轻,若有减轻,则跺脚并随咳进针,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若按揉后疼痛无变化,说明还没有找对地方,应再仔细找寻取显著的压痛点处,只要找对了地方,按揉后疼痛可立即减轻。

阳池(SJ4)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在腕背横纹中,当

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见图51

图51阳池穴

以上病例都提到了针刺时咳啾三声并使劲跺三下脚。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咳嗽和跺脚为什么都是三声或三下?咳嗽的问题在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中已经提到了,跺脚的目的和咳嗽有相似之处:一是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针刺时的疼痛,预防晕针(站立位针剌时容易晕针);二是为了活动患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叫做运动刺法,凡是取远端的穴位治疗某一部位的病痛时,若配合活动患部会明显提高疗效。再就是针刺时让病人保持最痛的体位或状态,止痛效果会更好,这一点我是从千佛山山会上的游医处学到的。

()

前些年,每年的千佛山山会我都要去,就是看一些游医的表演或“骗术”,你想一想,在省城不少有文化的人都让这些游医忽悠"了甚至受骗上当了,为什么呢?除了游医的三寸不烂之舌外,不可否认有些游医也确实有一二招让人刮目相看的“小绝技”。如一游医治疗腰痛,就是让病人在腰最痛的体位针剌,可立时见效,之后我在临床试用,确有效果。清代医家赵学敏曾收集整理了民间走方医的经验写成了《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其中的许多治法和方子都是切合实用的,如我主持完成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熏灸脐部治疗女性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其药物组方就是本于《串雅》的“温脐种子方。现在许多科班出身的中医,看不起民间医生,是不对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曾问道于七岁的儿童,孙思邈说:“有一技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陈乃明教授经常说:“谦虚不是口头上说我不行,行动上却没有任何表示,真正的谦虚不是唯唯喏喏,而是在思想和行动上能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他们的成功是不是也与他们的这种态度有关呢?

至于咳嗽和跺脚的次数,不一定是“三”,四、五、六、七、八……都可,一般三次的时间即足以将针刺入并捻转行针了,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让病人重复咳嗽跺脚,妙用在人,不必拘泥。古代的数字有阴数阳数之说,《素问》也

()

说“法于阳明,和于术数。针刺手法的烧山火,一般是行九阳数,透天凉水则是行六阴数,要理解古医书,不懂术数怕是不行,但现在不用阴阳数也照样可以做出来,甚至用六阴数也可以做出烧山火,用九阳数也可以做出透天凉水来。这就值得我们去思考。

留针时应经常活动扭伤部位,怎么痛就怎么活动,并配合行针,效果会更好。临床上内踝处的扭伤比较少见,若是内踝的扭伤,压痛点就不在养老穴和阳池穴处了,而是应该在太渊穴和神门穴处找压痛点。°

2、膝关节扭伤

膝关节扭伤临康时有所见,但比琛关节扭伤要少一些。常规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局部取穴治疗,我治疗膝关节扭伤数例,皆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愈。

尺泽穴处压痛点

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相当于阴陵泉穴上方,胫骨内侧保处疼痛为甚者。

大约是年,学校召开研究生敎育工作会议,会后几天一宜没见到一位老师,身为研究生班班长的我因为有事需向老师清示,一打听,原来是伤着腿了,在家卧床养伤。我急去其家探望,见老师卧床不起。交谈中方知会议合影留念时不慎从高凳上跌落,恰巧滑入楼前的铁拦箅槽内,左足未到糟底,两侧的铁条紧紧卡住了膝关节的下方。我查看其伤势,左小腿还有划伤的痕迹,左膝盖下方内侧肿胀,皮色青紫,左膝因疼痛不能屈曲。我说:“给您针针灸吧?”老师说:“伤后已请骨伤科专家诊治,行内服中药及外用中药熏洗治疗。

()

不用针了吧。‘我听出其意思是对针灸能否治疗此病还有怀疑,便说:“要不我先给您按压一下穴位试试吧。”老师说:“好吧我在他的右侧肘关节尺泽穴稍下方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用拇指按揉了约10秒左右,然后一边继续按揉,一边说:“老师,您现在活动一下左膝关节试试”,老师躺在床上试着活动了几下,说:“哎!快一周了都不敢活动,你这一按还真管用,马上就能活动了。”我说;“老师,您家离学校很近,要不我回去拿针给您针一下?”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我快步往返,用随咳进针法针之,行快速捻转提插手法,然后让老师活动患部,即刻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我说;“老师,要不我扶您下床走走试试"老师说:“我可一周没下床了,能行吗?”我说:“不要紧,我扶着您。”老师小心翼翼地先在床边坐了一会,然后在我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先在原地抬了下左腿,没有什么问题,又走了几步,然后说,“还真没有想到针灸这么管用。”我又给他行了下针,然后说:“老师,您再走得快一些,或者再小跑几步试试老师果然可以快走和小跑了。

尺泽穴见下图。治疗膝关节内侧的扭伤时应在此穴上下左右找压痛点,若是膝关节外侧如阳陵泉上方或前上方处的扭伤,则非尺泽所宜了,应该在曲肘时的肘尖处寻找压痛点。

3、下肢肌肉拉伤

下肢肌肉拉伤常见于长跑和足球运动员,临床较为常见,常规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局部取穴。我在关节对应取穴法的启发下,发现肌肉拉伤在对侧上肢的对应部位也有显著的对应压痛点,针之有速效,明显优于局部取穴。

对侧上臂对应部位压痛点

年,在济南市举办全省高校足球比赛,某高校足球队队长右侧大腿

()

内侧拉伤,2天后就要比赛,甚为着急。我所在学校某教师的儿子也在此校足球队,介绍来诊。观其疼痛部位,是在右侧大腿中段的中前缘,做踢球动作时疼痛更甚。我让其站立,在他的左侧上臂内侧中段的中前缘找到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压痛点,为之按揉数下,并让其做踢球动作,疼痛立即减轻,继用随咳跺脚进针法针之,疼痛马上消失,令其带针到走廊上做踢球动作,留针30分钟后起针,并告诉他,明天可再来针1次以巩固疗效。翌日,其教练亲自陪同前来,询其病情,说今天还觉得有点疼痛,但比昨天轻多了。我又让其指了下疼痛的部位,并不是昨天的部位,而是向上了些,便在昨天针刺处的上方找到了一个压痛点,如法按揉并针刺,疼痛又立即消失。留针过程中,他问:“为何针后疼痛点转移了呢?”我说:“不是疼痛点转移了,你拉伤的是整个肌肉,不是一个点,第一次针后最痛点的疼痛消除了,其他原来不太痛的地方你也就感觉出来了。关节对应取穴法就是如此,越是疼痛局限的病痛,效果越好,针只能解决其肢体关节对应部位的疼痛,若疼痛的范围很大,则效果不理想。”留针30分钟起针后,其教练问:“明天下午就要比赛,还用不用来针?”我说:“若还痛,明天上午8点过来再针一次,若一点也不痛了,就不用来了,结果翌日未再来针。数日后,在电梯中碰见某教师,高兴地相告,其儿子所在的足球队得了冠军,队长是主力队员,功不可没,第一场比赛就表演了帽子戏法,一人连进三球!

4、肱骨外上踝炎

肱骨外上踝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踝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又称为网球肘。该病是常见病,以肱骨外上踝处疼痛、压痛为主要表现。通常有肘关节外侧疼痛,有时握拳、屈腕、拧毛巾、提热水瓶、扫地等动

()

作持物有时可失落。检查时肱骨外上踝部多不红肿或轻度肿胀,较重时局部可有微热、压痛明显,多见于特殊工种,如砖瓦工、木工、网球运动员等。属中医学“伤筋”范畴,并称之为“肘劳”。

肘灵穴

年上半年,我在针灸病房查房时,一位30岁左右的中年男性陪人主动跟我打招呼,我见他似乎有点面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曾在哪儿见过他了。他见状又接着说:”.您忘了?高大夫!您曾经给我治过病。我的网球肘就是前年您给我只扎了一针就好了。”我心想:网球肘我治过不少,也见其他针灸前辈治过不少,有时针十天半月也不一定能行,我怎么会一次就给他治好了呢?但看病人说得如此诚恳,便又问了一句:“您还记得我当时是怎么给您治的吗?”他说,“就在第一诊室内,你让我坐椅子上,在我的腿上这儿扎了一针,给我按揉了几下肘部疼痛的地方,又让我自己一边活动一边按揉,进针的时候还让我咳嗽了几声呢!”我看了下他指的部位,正是阳陵泉附近,又经他这一提醒,我忽然想起来了,这是我试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的第一位网球肘的病人,因为当时针后病人肘部的压痛并没有立,即消失,病人也没有再来针第二次,以为此法对网球肘并没有特殊的疗效,所以也就没再用。

之后到现在10年来,在对侧的阳陵泉处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处进行针刺就成了我治疗网球肘最常用的方法了,一般针1?2次即可见效,5?8次即可痊愈。因为这个穴位在阳陵泉穴附近,又可以治疗网球肘,所以我就命名为“肘灵穴”(灵与陵同音),具体位置见图51,但总以最显著压痛点处为准,一般多在阳陵泉上方腓骨小头处。若针后再在阿是穴针一针,然后在两穴通电,起

()

针后再在肘部疼痛局部刺络拔罐,效果会更好。

图51肘灵穴

5、足跟痛

足跟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又称为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西医学的足底筋膜炎、跟骨刺、足底脂肪垫萎缩、足跟部外伤等都可以引起足跟疼痛。中医学称之为跟骨痛,病在骨,病本在肾,多属肾虚或兼有寒湿瘀血。一般的针灸治疗方法是取太溪、阿是等穴,但难收速效。我在临床上常用关节对应取穴法,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大陵穴处压痛点

记得大学刚毕业时买过一本不错的针灸书,叫《针灸配穴》,取穴少而精,对于许多病症只用一二个穴位治疗,临床试用,多有疗效。其中就有用大陵治疗对侧足跟痛的记载,依据是足跟部属肾经所过,肾经顺接手厥阴心包

()

经,取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属于接经配穴法。之后多次试用,皆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发现一般是在对侧的大陵穴出现压痛点,并且严格地说,压痛点是在大陵穴的附近,相当于足跟骨的对应部位。如果仅是按照接经配穴法,取同侧的大陵似乎更合理,再者,心包经的其他穴位也应该有效,而不仅仅是大陵穴,但至今也未见用心包经的其他穴位治疗足跟痛的报道。所以,我认为用对側大陵穴处的压痛点治疗足跟痛,用关节对应取穴法解释要更合理一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足跟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在对侧大陵出现的压痛点也随之不同。

针刺时宜让病人取站立位(坐位或卧位取效不佳),先在对侧大陵穴处找准最显著的压痛点处,用力按揉,同时令患者试着跺几下脚,再行走几步(一边行走一边按揉),一般情况下足跟疼痛即可减轻或缓解,此时可用随咳跺脚针刺法迸针,同时让患者活动患足。如果按压时疼痛没有减轻,说明对应点没有找准,宜再仔细揣穴。我用此法治疗跟骨刺等足跟疼痛约10余例,皆能当时取效。但针后疼痛还要反复,宜坚持针刺5?10次,肾虚症状明显者,还应配合内服补肾中药,如中成药骨仙等,但一般需服用10盒左右方可。

足跟痛治肾源于《灵枢》。肾主骨,此外,《灵枢?经脉第十》载;肾经“别入跟中《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上,结于踵……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有的医家軍用白术治疗足跟痛,是不是也与足太阴之筋也邪(斜)走内踝之下有关系呢?大家都可以去思考。

值得注意的还有后面的一句话:“治在燔针劫剌,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前面的17个字在本篇中说了12遍,十二经筋都是一样的,

()

对于包括足跟痛等经筋病,用火针刺其疼痛处是正治之法,可惜我对火针用之甚少,无经验可谈。与其他经筋病的治疗不同的是,足少阴经筋病多了一句“在内者熨引饮药”。这就提示我们对于肾虚的病,除针刺外,宜配合补肾药物治疗。“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但肾精不足之证,则非所长,宜按《内经》所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治其标,药治其本,自无不愈之理。

大陵(PC7)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参见图32。

三、生物全息律与一针疗法

这本书我本想一气呵成,但写到这一节时,我思索了整整半个月却没有写一个字。今天是年4月6日,农历三月初九,昨天的清明节,让我想起了已经故去的一位学者一生物全息律的发现者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

科学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別是对一些新的学科和发现,在学术界出现不同的看法是很自然的。年我在美国夏威夷国际学术会议上,遇见了一位的国内著名的经络研究专家,我知道他的研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曾经遭到过不少“学术”大腕们”的反对,没想到已经年过八旬的他身体和精神还是那么健康,他发明的“经络保健法”不仅让他自己被祛病延年,也让不少人受益。与其交谈,他说:“我要活到岁,也要帮助其他人活到岁,我要用事实证明经络是真实的。"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低沉,而是越挫越勇,不仅学术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自己也成了长寿之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某几个“学术大腕”武断地认为生物全息律的科学性的真实性,视学术重于自己生命的张颖清教授竟郁愤而终!

()

周凤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有一次我到周老家,没想到年过八旬的周老真诚地对我说;“树中,我向你请教一个针灸方面的问题;当时真让我无地自容。现在周老也已经作古,但每当我想起此事,我不禁对周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现在却就偏偏就有个别“学术大腕”因为自己在某一学科是大腕,竟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其他的学科也是大腕,俨然以学术警察自居,对自己并没有深入研究的领域指手画脚,妄下断语,岂不可笑!孔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毛泽东主席说;“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对生物全息律没有认真实践过的人,尤其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人,请不要再断然地认为“全息律”就是伪科学。因为您的不负资任的话,也可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正是这种不该发生的效应让张颖清教授英年早逝。

全息律是不是在所有的生物身上都存在?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全息律在人身上是绝对存在的,这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我临证20多年来,治疗许多疾病,主要就是靠经络和全息的结合,你若仔细看一下我的这本小书,也会发现这一点,至于对不对,你亲自试验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何须再没完没了的争论不休呢?

规律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牛顿从落下的苹果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下面的一些常见的现象,你是否也注意和思考过呢?

比如水果,山东盛产水果,如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肥城的桃等。为什么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并且两头还有小小的圆凹,莱阳梨的形状却是头部

()

大尾部小?桃的形状与梨正好相反,是尖头大尾呢?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树枝的中间结苹果最多?树枝的根部和梢处结苹果较少呢?为什么莱阳梨多是结在树枝的梢部呢?而桃则正好相反,树梢很少结桃,多是结在树枝的根部呢?

再比如,我小的时候就看见有的家里挂着一幅对联: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为什么老虎的爪印子是五个而仙鹤的爪印子却是三个呢?小时候家里孵小鸡,我就知道一个常识:圆圆的鸡蛋多孵化出母鸡,而长长的鸡蛋则多孵化出公鸡,这又是为什么?

再比如人,人为什么有五个手指头和五个脚趾头?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许多人的第五个小脚趾甲是两辬的呢?为什么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两个鼻孔眼,一个舌头可伸可缩呢?长六只眼睛四只耳朵不是更好吗?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许多的人眼睛往往不一样大,两只耳朵也不一样髙呢?

再比如中医,为什么看舌头和诊脉就可以诊断五脏六腑的病呢?为什么《内经》强调面部望诊和尺肤诊法呢?为什么手针、足针、眼针、面针、耳针、舌针、头针等许多微针系统都可以治疗全身的病症呢?

以上现象,都可以用生物全息律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全息呢?

全息最早源于全息摄影。一般的照片,比如两个人的合影,从当中撕开,其中的一半只有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而全息摄影就不同了,一张全息照片,不论你将照片碎成几块,其中的任何一块还是整体的影像,也就是说,部分包含着整体的信息。

()

张颖清发现,生物体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信息,他在全息摄影的启发下,将这一规律命名为生物全息律,并将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之为全息元或全息胚。

知道了什么是全息律,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解释以上现象了。比如:人的四肢和头部,加起来是五个,所以就有五个手指头和五个脚趾头,其中大拇指和大脚趾肯定是对应头部,所以在临床上中风的病人只要大拇指能活动,说明脑部的病情较轻,偏瘫的预后就好,反之,如果大拇指一点也不能动,则偏瘫难以恢复。至于小脚趾甲是两瓣的,是因为最小的那一瓣就对应于人退化的尾巴。小脚趾对应的就是腰骶部,这也是为什么此处的至阴穴可以矫正胎位的原因之一。我在腰痛的一针疗法中提到的腰1至腰5穴的运用,也是受全息律的启发。至于其他的现象,大家都可以去思索,这儿就不一一解释了。

由于受陈少宗研究员的影响,我在大学期间听说了生物全息律。我和陈少宗是大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他在上学期间就执著于生物全息的研究,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室,后又到山东省针灸研究所工作,创立了《全息生物医学杂志》,在全息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而我只是在临床中较多地应用了生物全息律,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我也发现,早在《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中,就已经客观地记载了全息律,只是还不系统,更没有提出“全息"一词。

欲深人了解和研究生物生息律者,可详参张颖清的《生物体结构三定律》、《生物全息诊疗法》和《全息生物学研究》等书籍。

()

1、笫二掌骨侧的临床应用

张颖清于年发现,第二掌骨侧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可分为头、肺、肝、胃、腰、足(详见图52),当身体的某一部位有病时,就可以在第二掌骨侧的对应位置出现压痛。

图52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图

实际上,第二掌骨侧还可以分得更详细一些,比如,头和肺之间是咽喉,腰和足之间是膝等。我从年就试着将第二掌骨侧速诊法进行临床验证,特别是有些病人找我看病时,不说症状,有意要试一下我的诊脉技术。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根本不会诊脉,又碍于面子不好直说不会模脉,是第二掌骨侧诊法给我解了不少围,化解了不少尴尬。比如我会在装模作样地诊脉以后(实际上当时能分出个浮沉迟数就不错了,但也养成了20多年来我对每个病人都仔细诊脉的习惯,如果没有原来的训练,我也不会有今天诊脉的一些体会),再按压一下病人的第二掌骨侧,假如在第二掌骨侧的胃穴有压痛,我就问病人是不是胃不好,此时病人会连连点头,还以为我是摸脉摸出来的呢。

第二掌骨侧只可以定位诊断,不能定性诊断。比如,胃穴有压痛,只说明

()

是胃有病(也有可能是与胃相平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第十至第十二胸椎附近的胸背疼痛等),但无法分清是胃痉挛、胃炎、胃癌还是胃溃疡。根据我的实测,第二掌骨侧诊法的准确率在90%以上。

治疗疾病时,可以在第二掌骨侧的相应部位进行针刺,如胃病可针胃穴,腰痛可针腰穴等。我刚毕业那几年时常用此法,感觉针感比较强,对许多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之后,我试着将经络和全息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如腰I?腰5穴的用法等,效果比单用第二掌骨侧要好的多。

2、耳穴的临床应用

耳穴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立的胚胎,有关耳针的论文和专著很多,对于耳穴的定位,已经制定了国家标准,从全息的角度看,耳朵是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五脏六腑及肢节官窍都有相应的全息定位,每一个耳穴实际上都是一个区,并且其大小不一,如人的胃比胆大,所以耳穴的胃区也就比胆区大,此外,就是一个胃区,还可以再分为贲门、胃体、幽门等。从这一点上看,耳穴的数目是不定的。

()

我的临床体会是:应用耳穴取效的关键是找准全息对应点,只要找准了这个点,耳穴压王不留行籽也好,耳针也好,有些病症只取一穴就会有较好的疗效。找压痛点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火柴棒在相应的耳穴均匀地用力按压,通常情况下压痛点也只有火柴头大小(身体病痛的范围越大,耳穴压痛的范围也越大)。如腰痛可在腰骶部找压痛点,肩周炎可在肩部找压痛点等,也可用耳穴探测仪进行探测。

我临床上是最常用的方法是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常规情况下是作为配合针灸的辅助疗法,贴压的穴位通常也不是1个,而是3?5穴,一般左右耳朵交誉按压,3?5天换贴1次。但对于落枕、疼痛部位比较局限的肩周炎、肢体扭伤等经络病症,只要找准了对应的压痛点,只需贴压一个耳穴,往往就可以取得立即减轻的效果,部分病人的症状还可以即刻消失。

3、脐周穴位的临床应用

我们都知道,肚脐旁开2寸有个穴位叫天枢,为什么叫天枢呢?《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也就是说,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天地之间的肚脐是天地交通的枢纽,所以肚脐两旁的穴位就叫“天枢。”此外,脐下是肾间动气,即原气的所在,从太极——命门——原气——气化的角度看,肚脐居中立极,正是人体太极之所在,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可以调整人体的气机。我看病时,通常都要摸一下病人的肚脐,许多学生不解其意,常问有什么作用。我的回答是诊断五脏之病,这一回答往往让一些学生一头雾水。有的学

()

生还会接着问:“《伤塞论》有腹诊,您却只按肚脐,我们从来没有看过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也没见其他人用过,是不是您自己独到的经验啊?”我说:“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是《难经》中早已明确记载了的东西,人的五脏,按太极八卦之理在肚脐周围排列,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所以五脏有疾时都会在肚脐周围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点等反应,据此就可以诊断病在何脏了。"下面我们就看看《难经?十六难》中的这段记载: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胶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共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者痛;其病……°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将肺脉,其外证……;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璃……°有是务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者痛;其病……。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也就是说,肚脐的中间及上下左右的位置分别对应于脾心肾肝肺,哪个部位出现动气(即动脉博动)和明显的压痛,再结合脉象、外证、病候,就可以确定是哪个脏的病了。目前一般认为,脉证并治始于张仲景《伤寒论》,现在看来,至少五脏病的脉证并治早在《难经》就有了,并且还分了通过医者观察就可以知道的外证和医生切按肚脐才知道的内证。肚脐既然可以反应五脏全身的病候,也就可以治疗五脏全身的病候,感兴趣者可详参拙著《中医脐疗大全》。

()

用全息的观点看,肚脐就是一个全息胚。我在临床中发现,脐周的压痛点多在离肚脐约上下左右0.5寸处。前面提到我于年在《中医脐疗大全》中在肚脐画的太极八卦图看来是不对的,因为太极八卦图上的左正好是病人的右,是相反的,《难经》中的左右似乎是指病人的左右而非医生的左右。多年来临证所见,许多左侧的病情如头痛、耳鸣、眉痛、胁痛、左下眼痛、坐骨神经痛等,多与肝胆气郁有关,脉象也表现为左关独大,从肝胆论治多能获效,所以肝气行于左是有道理的,显然这个左是指病人的左侧。

但是《难经》只讲了五脏在脐周的对应部位,至于六腑如何在脐周对应,则没有说。我在临床中发现的脐胃穴,似乎也不符合后天八卦的排列次序,所以对于这个脐部的太极八卦图,我还正在研究探索之中。

4、面针穴位的临床应用

前面提到过《内经》的一句话;“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脉即诊脉,诊脉的方法虽有三部九候、人迎寸口诊法和独取寸口之别,但《内经》特别强调独取寸口。色属望诊,望诊部位包括全身,望诊内容也有神、色、形、态之别,但《内经》特别强调面部的五色。所以《灵枢?五阅五使第三十七》说:“脉出于寸口,色见于明堂,”明堂,指鼻部。色见于明堂,是指望诊可以鼻部为中心。那么,为什么要以鼻部为中心呢?

这也正是《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的开篇雷公问黄帝的问题。下面让我们看一下:“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取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黄帝曰:明堂者,鼻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玉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五脏六腑以鼻部为中心都有全息缩影定位,至于具体的定位,本篇又说: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毗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各有部分。”

现在所说的面针疗法,就是根据以上记载而来的,因为穴位群是以鼻部为中心,所以有的医家又称之为鼻针疗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马崇仁氏报道用鼻针疗法治疗26种病症共例,有效率高达98.3%。70年代,又有医家用面针疗法针刺麻醉行腹部手术等报道,之后关于面(鼻)针的文章偶有所见,但是由于对《灵枢》的原文的理解不同,对面针穴位的定位也很不统一,绘制的面针图也是各式各样。下图是较常见的面(鼻)针穴位图,但我认为,对于其中有些穴位的定位是否准确还值得研究。

在讲了脏腑肢节的对应部位后,《灵枢》接着说:“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可见《灵枢》对脏腑肢节在面部的全息缩影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这是“大道”,可以“万举万当。”

()

图54面部名称和全息图

年,在江苏南通市举办全国中医外治法学习班,我应邀前往讲课,并借此机会去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先生家中拜访,朱老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一朱良卷》相赠,奉读之余,获益良多(朱老的另外两部专著《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用药经验》都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很值得一读),其中就提到了“人中诊法”。根据朱老多年的临床体会,认为正常人的人中长度基本与中指同身寸长度相等,凡是长度不等的,无论男女,“膀胱、子处”均有病变,且长度差别越大,症状就越明显,男则有阳事、生育方面的病症;女则见经带胎产等异常。其中,若中指同身寸长度大于人中者较为多见,包罗的病症亦较为广泛;而人中长度大于中指同身寸者较为少见,且常为子宫下垂;若人中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前者多为前倾,宽阔者多为子宫肌瘤。朱老的学生林纬芬曾检测了例男女人中的长度,结果表明:中指同身寸与人中长度差距超过正常范围(相差大于0.3cm)者有98例,除1例男病员

()

图55面(鼻)针穴位分布图

外,均有生殖系统病症。

朱老的这一独到经验,就是根据《灵枢?五色第四十九》中的一句话“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而悟出来的。面王以下就是人中沟;子处不仅指子宫,而是包括男女生殖系统在内。所以通过观察人中沟,就可以“万举万当”地诊断膀胱和生殖系统的病症了。

从理论上讲,当脏腑肢节有病时,就可以应用一针疗法针刺其对应部位,如心病可取心区,肺病可取肺区,肩周炎可取肩区等。我在临床上还没有对所有的面针穴位进行临床验证,应用比较多的只有针刺阙上(印堂穴上方约一寸左右的凹陷中,相当于咽喉区)治疗咽喉疼痛,印堂透鼻根(相当于肺区透心区)治疗失眠、心悸、抑郁症等与心神有关的病症,有一定效果。例如今天(年4月8日周六)上午诊治一位12岁男孩,咽喉疼痛4天,左侧为甚。检査:咽红,左侧扁桃体1度肿大。先为之在左侧少商、商阳点刺岀血,咽喉疼痛消失,不到半分钟后复又疼痛,继又在其阙上咽喉区寻找压痛点,先

()

拇指指按压数秒,咽喉疼痛立即减轻,用1寸毫针向下斜剌之,行针数秒时,疼痛已消失,过一二分钟,言吞咽时仍稍觉疼痛,再为行针、疼痛立止,乃加剌左列缺穴,二穴通电针30分钟,咽喉疼痛完全消失。一进修大夫见一针下去,立刻起效,询为何穴,答曰:“阙者眉间也,此穴在两眉之间的上方,故曰阙上、见于《灵枢?五色第四十九》:阙上者,咽喉也。此穴正是面针咽喉穴所在,可治咽喉诸疾。”

此外,前面在膈肌痉挛的一针疗法中曾提到可以按压攒竹穴及其稍下方,为什么按压攒竹穴及其稍下方可以治疔膈肌痉挛呢?从经络理论上难以解释,我认为很可能就是与全息对应有关,因为“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此处对应的就是胸膈部,所以有效。

5、尺肤穴位的临床应用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有这样一句话:“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対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所谓窥管而已。”这儿的“按寸不及尺”,说的就是医生只会诊脉不知诊尺,尺就是尺肤,是指上臂内侧从腕关节到肘关节之间的皮肤。通过观察尺肤的情况,就可以察知全身的状况,《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就是专门讲这一问题的,此篇开篇便说: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曰:审尺之缓念、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为什么通过尺肤就可以察知五脏六腑的病症呢?就是因为五脏六腑在尺肤都有明确的全息缩影定位。这一点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记载的非常清楚:

()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这一段话的大体意思是:将腕关节至肘关节内侧的皮肤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是靠近肘关节的一段,尺侧(尺侧即小指一侧)两旁候季胁,桡侧(桡侧即大拇指一侧)候肾,中间部分候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右上臂候的脏腑是不同的,左臂尺肤部的中段:桡侧候肝,尺侧候膈;右臂尺肤部的中段:桡侧候胃,尺侧候脾。尺肤部的上段,左右上臂也不同,右臂尺肤部的上段;桡侧候肺,尺侧候胸中;左臂尺肤部的上段,桡侧候心,尺侧候膻中。尺肤部的前面,即臂内侧,候身前,即胸腹部;尺肤部的后面,即臂外侧,候身后,即背部。从尺肤部的上段到手掌鱼际处,候胸至喉的疾病,从尺肤部的下段到肘横纹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在胃皖痛的一针疗法中,我们提及尺胃穴治疗胃病,实际上尺胃穴正好是“中附上……尺外以候胃”。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可以悟出其他一些病的一针疗法了。如治疗心脏病可以针左侧太渊穴上3寸左右压痛点,我称之为“尺心”(见图56),即“上附上……左外以候心"等等。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前面我们提到的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问题,腰1?腰5穴的应用问题,也都与“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有关。

()

图56尺心穴

6、五脏开窍理论全息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统一整体,六腑、五体(皮、脉、肉、筋、骨)和五官九窍都与五脏相联系和对应。如五脏的开窍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所以临床上耳病多从肾治,眼病多从肝治,鼻病多从肺治,皆有临床实用价值。

如年我曾治疗一例剧烈耳痛的病人,走了不少弯路,最后从肾论治而愈。年6月,我妻子回家乡山东临朐(qu)待产,我送其回去时,本村一女性患者求诊,27岁,患左耳疼痛1周余。自觉左耳廓及耳窍内阵发性疼

()

痛,每次不过数秒,每日发作约10余次,发作时疼痛甚剧。其夫是我小学同学,我知其夫患有无精子症,她们已结婚多年未孕。因思胆经入耳中,肝气又行于左,又见其来诊时闷闷不乐,便思其病当为肝胆郁火,乃处以小柴胡汤加减与服。1个月后我再返家乡时,患者又来诊,病情明显加重,言服用小柴胡汤6剂后,疼痛稍减。因农村迷信,请巫婆口当向东南方向求医,便信之更医服药,病情不减反重,又分别去乡镇卫生院、医院、医院就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住院治疗1周余,在耳后注射药物后(具体药物不详),发作次数减为每日2?3次,但每次发作时间却延长至半小时左右方止。来诊时吿诉我,听说去年临村曾有一女性患者因相似的耳痛最后不治而亡,其为恐惧。我思忖再三,在家乡期间数日内每天为其针灸、拔罐、刮痧、刺络放血、耳穴综合疗法等,诸法遍施,竟毫无寸效。便带其一起回到了济南,先请本院几位老师诊治,都说未见过此病,行针灸治疗,也无法止痛,医院神经科就诊,诊为舌咽神经痛,卡马西平等口服,并说若疼痛不止,可逐渐加大用量,但一日最多不要超过12片,半月后我又回家乡,方知病人已服用至最大量,但疼痛仍不减反而继续加重。不到1分钟即发作1次,每次发作持续约1分钟,昼夜不止,并且只要一进饮食或行吞咽动作,疼痛必然发作,患者披头散发,痛不欲生。看病人如此痛苫,自己身为医生却无计可施,只好惺惺而退,临走前说:“我回家再好好考虑一下,明天一早我再过来”。回到家中,对此病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夜辗转难眠,只好如大海撈针般遍翻带几本新买的医书,当我看到《诸病源候论》论耳痛的病因病机时说是肾虚风邪入于耳时,我想此病若真是风邪人耳,当针肾经的络穴大钟。翌日起床后,我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急奔患者家而去,见患者坐于床

()

上,发作如前,询之因疼痛一夜未眠,见面的第一句话就说:“求求您了,快给我点毒药让我死了算了,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话没说完,疼痛又作。我让病人仰卧于床上,为之针左侧大钟穴,针后按《灵枢》针刺治神之法,“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双目微闭,提丹田之气力贯指中,“手若握虎,如侍贵人”,先用泻法导邪外出,继以补法补其肾气,前后不停施术约半小时,等施术完毕,才觉全身极度疲乏劳累,睁开双眼询问病人情况时,病人喜吿,自针后到现在半个小时竟一次未痛。又继续留针约半小时,疼痛一直末作。因为我次日就要返回济南,见针已起效,便处以补肾袪风中药汤剂6剂与服,随访至今已17年,病人自针后一直未痛,又继续服药6剂,疼痛一直未再复发。如此重症,竟可以一针一次而愈,针道妙哉!工独有之!

以后又看到了针灸名医贺普仁先生的《针灸治痛》一书,言耳痛可刺肾经的涌泉穴,我对贺老的学识更加佩服。

现在我们就从全息的角度看一下前面提到的人为什么是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问题。你观察一下耳的形状,是不是与肾脏的形状相仿?因为人有两个肾脏,所以就有两只耳朵,因为两个肾脏的位置不一样高,所以有些人两只耳朵也往往不一样大。肝有左右两叶,所以人有两只眼睛,因为肝的两叶一大一小,所以有的人的眼睛也不一样大。肺有两叶,但皆相连通于一个气管,所以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眼。人有一个心脏,所以就有一个舌头,当舌头自然缩于口中时,其形状也似心脏,心脏动跳不止,舌头也活动自如……最早用全息解释五脏开窍理论的是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首届针灸专业本科学生级的张恩和(现任山东陵县卫医院院长),他大学期间就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很有新意,有兴趣者不妨一观。

五官与五脏的全息性在《内经》中早已有客观的认识。如《灵枢?五阅五使第37》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也就是说,通过观察五官就可以知道五脏的情况。对于其对应关系。本篇接着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那么为什么五官可以察知五脏的情况呢?即五官和五脏之间为何有全息对应的属性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五》对此进行了解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管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而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而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全息是部分与整体的信息全等,那么为什么会信息全等呢?就是因为经络的联通。

我认为经络现象和全息现象都是在人体上客观存在的,并且两者相互联系作用于人体。研究中医的全息问题,离开经络怕是不行,同样可以说”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同时,经络的研究也应和全息结合起来,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经络现象全息观》,发表于《齐鲁中医药情报》。20多年来,我在临床上应用针灸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如果把经络理论和全息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正行无问”,“万举万当”。

()

返回第一页

黄帝内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nmg.com/wadzz/13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